
很多人都以为以竹子为主食的大熊猫应该是“食草动物”,但你万万想不到的是,它们还真的是肉食性动物,因为从它们的消化道构造、生理特点以及物种进化等多方面来考察,就是地道的肉食性动物,外表软萌的它们竟然虎豹豺狼等猛兽同属一个大家族,因为有臼齿和犬齿(臼齿符合植食性需要,犬齿符合肉食性需要),它们其实是吃地鼠和田鼠的,但对虫子啥的不感兴趣。

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仍保留了祖先尖锐发达的犬齿、较短的肠道和肉食动物的消化生理特点等特点。只是由于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它们为了生存,食性和习性必须适应环境。渐渐地,它们退居深山竹林,适应了低营养、低消化率的竹类,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于是,现代的大熊猫就变成了吃草的“肉食动物”。

而其实很多人对软萌的大熊猫有着固执己见的“误解”,了解真相的你们一定又会感叹:眼见不一定为实啊!究竟关于大熊猫还有哪些冷知识呢?接着往下看!
误解:大熊猫是可爱又温顺的动物
真相:实际大熊猫好斗且有攻击性
很多喜欢大熊猫都是因为它们软萌的外表,总感觉它们怎么揉捏都没事儿,但其实这是人们对它最大的误解:它们天生好斗,凶起来还是很可怕的,它们的尖牙和爪子十分发达,四肢和下颚的肌肉组织足以造成严重伤害。
但只不过它们很少攻击人类,它们彼此之间的攻击发生在雄性大熊猫建立统治地位和争夺雌性大熊猫之时。但对人类也有例外,1984年,生活在美国国家动物园的大熊猫“玲玲”攻击了一名饲养员。通常情况下,当大熊猫在的时候,饲养员不会进入熊猫圈。他们知道,不应拥抱一只成年大熊猫,就像不应拥抱一只成年黑熊一样。

误解:大熊猫繁殖能力差
真相:它们其实是“禁欲系”
最先住进美国国家动物园的“玲玲”和“兴兴”是一对夫妻,它们配对繁殖近20年。它们最终产下五只熊猫宝宝,但均未存活。这样的状况让人们忍不住猜测:大熊猫的繁殖能力真的很差,所以导致了它们数量的稀少。
其实这样的状况只发生在圈养的大熊猫身上,在野外,许多雄性大熊猫在春天的时候聚集在山岭上,然后发情的雌性大熊猫源源不断地来造访,交配活动频繁。对于动物园中的大熊猫来说,这很难模仿。在大多数动物园里,雌雄大熊猫是分开的,直到发情期的时候,而当那一刻到来时,两只大熊猫没有相互交往过,不知道该怎么做。再加上雌性大熊猫每年的发情期也只有2天,且卵子存活的时间只有36到40小时,所以这么短的最佳受孕期错过了就没了。

误解:圈养大熊猫很少
真相:国外较少国内很多
都知道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所以它们一直给人的印象就是---数量稀少。但其实这只是我们片面的理解,所谓的数量稀少只发生在国外,大多数都是中国馈赠或者国外租借的,而我国国内大熊猫的数量近年来在大熊猫繁育机构的努力下,增长态势喜人。鉴于这一成功,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得以修改目标,把圈养大熊猫数量从300只提高到500只。以目前的增长速度,这一目标将在5年内达到。

误解:大熊猫是猫
真相:大熊猫是熊
自1869年西方人首次描述大熊猫以来,它们就被归入熊科、浣熊科和本身的大熊猫科,这取决于研究者是看骨结构特征、行为特征还是阴茎特征。大熊猫和另外一种动物“小熊猫”的名字中都有“熊猫”两个字。直到上世纪80年代,遗传分析结果才得以区分这两种动物,小熊猫被归入浣熊科,大熊猫则被归入熊科。
之所以演变成“熊猫”,是因为解放前,重庆北碚博物馆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着“猫熊”两字。其实是自左往右横写的,可是当时报刊的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由于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信息不对称,“熊猫”一词经媒体大肆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误解:大熊猫很懒
真相:它们是被动变懒的
我们眼中的大熊猫一直都是很lazy的,好像整天除了吃吃喝喝玩玩,也不需要付出多少的辛勤劳动了,相比其他需要“自食其力”的熊类,它们real快活啊!但其实它们不像其他温带熊类那样长期冬眠;它们不埋伏等待猎物,或者吃顿大餐后就睡大觉。因为无法储备体脂,它们必须不断寻找食物。幸运的是,它们通常在附近就能找到食物。在自然栖息地,大熊猫季节性地沿陡峭的山腰上下迁移,有报道说它们艰苦跋涉十几甚至几十公里以翻越高山。因此,大熊猫不懒,只是圈养让它们被动变得没那么勤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