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陈英旭的介绍姓陈以英字开头的男孩名字怎么起洋气好听浙江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考研科目是什么参考文献及资料重金属迁移转化机理的讨论环境工程专业哪家强浙江大学研究生院 考研 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考试科目-环境学有参考书目吗安徽大学研究生参考书目关于环境保护的资料陈英旭的介绍
陈英旭,男,出生于1962年8月,浙江义乌人。研究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浙江大学水环境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96年—2002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日本东京农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3年3月19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陈英旭涉嫌贪污案,陈英旭被指控将1022.6646万元专项科研经费套取或者变现非法占为己有。知情人士称,如果这一指控被法院认定,此案可能创造了贪污科研经费的新记录。2012年7月12日,陈英旭因涉嫌贪污被依法逮捕。2014年1月7日下午两点半,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杭州中院”)对浙江大学教授陈英旭进行宣判,认定其贪污945万余元,以犯贪污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0年,并处没收财产20万元。姓陈以英字开头的男孩名字怎么起洋气好听
英字基本信息
简体:英 简体笔画:8繁体:英 繁体笔画:8
五行属性:木 姓名学笔画:11
字义内涵:英-指花,蓓蕾,尚未绽放的花朵;好,美好;精华,事物最精粹的部分,如英华;才智杰出,才能出众的人。如精英。英同瑛,似玉的美石。用作人名意指蓓蕾、美玉、精英、杰出之义;
姓陈以英字开头的男孩名字推荐
陈英豪豪:指具有杰出才能、才智、勇力或财力出众的杰出的人物;也指豪爽痛快,气魄大,不拘常格的豪爽性格。用作人名意指高超才能、智慧超群、品德高尚之义;
陈英皓
皓:皓:指光明、明亮、洁白。用作人名意指活波,光明,洁白,朝气之义;
陈英杰
杰:杰出、俊杰、卓异、出色,寓指雄才大略、高才大德、出类拔萃;用作人名意指才能,智慧,品性等方面的出类拔萃之义;
陈英平
平: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也指安定、平安、安静、公正、均等、往常。用作人名意指平安、心境平静安定、平步青云之义;
陈英玄
玄:指深奥;也指天,天空。用作人名意指心胸广阔,海阔天空,聪明之义;
陈英少
少:数量小的,与多相对;年纪轻或年轻人;用作人名意指朝气蓬勃、年轻有为之义;
姓陈以英字开头的男孩名字大全
陈英雄 陈英弘 陈英晨 陈英硕 陈英古 陈英励 陈英彤 陈英礼 陈英浩 陈英默 陈英邦 陈英永 陈英浚 陈英豪 陈英涛 陈英凌 陈英启 陈英本 陈英翎 陈英仕 陈英柯 陈英丰 陈英瑞 陈英天 陈英溢 陈英满 陈英隆 陈英拓 陈英荣 陈英义 陈英辉 陈英正 陈英森 陈英丙 陈英齐 陈英毅 陈英欧 陈英春 陈英桐 陈英康 陈英瑜 陈英名 陈英沐 陈英恒 陈英睿 陈英梓 陈英昊 陈英洪 陈英秋 陈英坤 陈英如 陈英曦 陈英章 陈英昌 陈英普 陈英益 陈英柄 陈英轩 陈英祥 陈英胤 陈英镇 陈英东 陈英沅 陈英昀 陈英冠 陈英韶 陈英珂 陈英艺 陈英智 陈英洲 陈英炫 陈英世 陈英彬 陈英烜 陈英谷 陈英焕 陈英耀 陈英然 陈英鹤 陈英钧 陈英蔚 陈英治 陈英敬 陈英勇 陈英展 陈英玉 陈英淼 陈英月 陈英弥 陈英桦 陈英强 陈英涵 陈英少 陈英福 陈英旦 陈英宗 陈英杰 陈英济 陈英聪 陈英棋 陈英俊 陈英宏 陈英翔 陈英尚 陈英光 陈英瑾 陈英焱 陈英骐 陈英升 陈英伦 陈英元 陈英琛 陈英宾 陈英知 陈英哲 陈英明 陈英煜 陈英富 陈英凯 陈英健 陈英阳 陈英冰 陈英渊 陈英尧 陈英保 陈英鼎 陈英朗 陈英望 陈英忠 陈英禹 陈英润 陈英鑫 陈英麟 陈英潭 陈英来 陈英崇 陈英唐 陈英震 陈英晟 陈英兆 陈英利 陈英溪 陈英泊 陈英斌 陈英威 陈英亦 陈英茂 陈英兵 陈英鹏 陈英奥 陈英鸿 陈英熹 陈英深 陈英卫 陈英玮 陈英帆 陈英彦 陈英僖 陈英圣 陈英致 陈英盛 陈英笙 陈英运 陈英瀚 陈英衡 陈英何 陈英孟 陈英雪 陈英晓 陈英辰 陈英湛 陈英灿 陈英昕 陈英樽 陈英城 陈英岚 陈英佳 陈英相 陈英铭 陈英秉 陈英人 陈英云 陈英逸 陈英佑 陈英昱 陈英谦 陈英清 陈英炜 陈英锦 陈英航 陈英伽 陈英新 陈英禧 陈英华 陈英国 陈英平 陈英勋 陈英熙 陈英宇 陈英淇 陈英飞 陈英晋 陈英曲 陈英亚 陈英朋 陈英孝 陈英冬 陈英大 陈英景 陈英翰 陈英青 陈英俞 陈英松 陈英商 陈英德 陈英韵 陈英炳 陈英幽 陈英厚 陈英风 陈英裕 陈英烨 陈英科 陈英久 陈英果 陈英卓 陈英轲 陈英书 陈英达 陈英维 陈英力 陈英超 陈英楠 陈英廷 陈英刚 陈英肖 陈英道 陈英承 陈英劲 陈英银 陈英图 陈英源 陈英迅 陈英屹 陈英乔 陈英沃 陈英宸 陈英持 陈英万 陈英吉 陈英秀 陈英晔 陈英龙 陈英信 陈英恩 陈英玄 陈英祺 陈英庭 陈英磊 陈英悦 陈英跃 陈英鸣 陈英欢 陈英英 陈英峥 陈英友 陈英瑄 陈英泽 陈英成 陈英博 陈英方 陈英琪 陈英宜 陈英溢 陈英苑 陈英炅 陈英金 陈英子 陈英非 陈英峻 陈英临 陈英恺 陈英顺 陈英思 陈英楷 陈英雨 陈英贤 陈英凡 陈英韬 陈英振 陈英沛 陈英霖 陈英志 陈英烁 陈英庆 陈英旭 陈英予 陈英宝 陈英虎 陈英融 陈英栩 陈英寒 陈英堂 陈英峰 陈英钟 陈英家 陈英军 陈英善 陈英高 陈英伯 陈英江 陈英洛 陈英岩 陈英泰 陈英悟 陈英宥 陈英钦 陈英帆 陈英畅 陈英皓 陈英陌 陈英文 陈英君 陈英赐 陈英诚 陈英延 陈英绍 陈英波 陈英彰 陈英津 陈英星 陈英昭 陈英懿 陈英誓 陈英胜 陈英舟 陈英羽 陈英潇 陈英全 陈英嘉 陈英远 陈英靖 陈英璋 陈英朴 陈英洋 陈英仁 陈英楚 陈英叶 陈英年 陈英和 陈英基 陈英奇 陈英镜 陈英竟 陈英兴 陈英亮 陈英栋 陈英宁 陈英汉 陈英林 陈英诺 陈英易 陈英品 陈英嘉 陈英奕 陈英学 陈英霖浙江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考研科目是什么
浙江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研究方向:
01环境生物与生态工程;02废物生物处理和资源化;03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04水污染控制与治理;05环境检测与评价;06环境规划与管理;
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55环境学
参考文献及资料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如何标注的,以了解有关期刊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以免出错。许多作者投递的稿件书写格式包括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与杂志所要求的不同。坦率地讲,和审稿专家也是人,工作中多少也有感情因素。如果拿到手中的是一篇书写格式不合要求的文章,别的暂且不论,就书写格式不规范这一条,就足以给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让做出退稿的决定。就算最后没有被退稿,此类稿件较书写格式规范的稿件被录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实作者犯的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让很自然地联想到,该作者不太尊重期刊,还有期刊的以及审稿专家。因此,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注意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方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稍稍留意即可。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重金属迁移转化机理的讨论
(一)Cr(Ⅵ)的迁移转化铬污染主要来源于冶炼、电镀、制革、印染等工业的含铬废物和废水。天然水中铬的含量在1~40μg/L之间(戴树桂,1997)。铬主要有两种氧化态:Cr(Ⅲ),以带正电的络合离子形式存在,如CrOH2+、Cr,或以带负电的络阴离子形式存在,如;Cr(Ⅵ),均以络阴离子形式存在,如(沈照理等,1993)。Cr(Ⅵ)比Cr(Ⅲ)毒性大。Cr(Ⅵ)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在酸性条件下则很不稳定,容易被还原成Cr(Ⅲ),原因是酸性条件下Cr(Ⅵ)的存在需要很高的Eh,这在环境条件下很难满足。Cr(Ⅵ)一般以络阴离子形式存在,理论上在土壤中比较容易迁移,但室内试验表明,长期淹水的排污河中的Cr(Ⅵ)除了在粗砂中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穿透外,随着时间的推移,铬很难进入地下水,在中砂中,铬更不易进入地下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试验结果呢?下面就主要从Cr(Ⅵ)的迁移转化机理来探讨这个问题。Cr(Ⅵ)的迁移转化机理可以归纳为:还原、沉淀/溶解和吸附/解吸等化学过程。在Fe2+(Eary et al.,1988)、S2-(王立军等,1982)、有机酸、腐殖酸,甚至单纯的H+(溶液酸化)存在下,Cr(Ⅵ)的还原反应可以发生,并且pH越低,还原反应越快(王立军等,1982;Bartlett et al.,1976;Goodgame et al.,1984;Stollenwerk et al.,1985)。在中性和碱性土壤的嫌气条件下,有机质也可以使Cr(Ⅵ)发生有效还原(Bartlett et al.,1976),最终产物是溶解度很小的Cr(OH)3或(Cr,Fe)(OH)3沉淀。这也正是利用亚铁盐、硫化物(如黄铁矿)和有机质等治理Cr(Ⅵ)污染的依据所在。在天然土壤条件下,进入土壤的六价铬Cr(Ⅵ)被还原成三价铬Cr(Ⅲ)后,几乎不会再重新被氧化(Saleh et al.,1989)。Cr(Ⅵ)在一般情况下极易溶解。Cr(Ⅵ)被还原成Cr(Ⅲ)后形成的Cr(OH)3沉淀也可以称为Cr(Ⅵ)的间接沉淀。中性溶液中Cr(OH)3的溶度积Ksp=7×10-31,在pH=6~11的范围内Cr(OH)3的溶解度几乎在检测限(2μg/L)以下。研究表明,Cr(OH)3和Fe(OH)3形成的共沉淀(CrxFe1-x)(OH)3具有更低的溶解度(Rai et al.,1987)。Cr(Ⅵ)能被Fe、Mn、Al的氧化物、黏土矿物、胶体和自然土壤所吸附。吸附量和浓度的关系可用Langmuir或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来描述。人们用表面络合反应模式来描述水溶性铬酸根在矿物(SiO2)或氧化物(Fe2O3·H2O等)表面上的专属吸附,取得了较大的成功。Davis et al.(1980)发现每个Cr(Ⅵ)分子可与3~4个羟基表面位进行络合,结合形式如下:河流渗滤系统污染去除机理研究或河流渗滤系统污染去除机理研究表面络合反应与浓度、竞争阴离子及pH存在依从关系,具体表现为:①在稀浓度情况下,不论吸附剂是什么,Cr(Ⅵ)的吸附随pH降低而增加。这表明正电荷增加有利于Cr(Ⅵ)阴离子的吸附;②当水溶性浓度增加时,或支持电解质浓度提高时,吸附量(%)相对减少。主要是由于离子的表面占有影响了界面电位,降低了固体表面对阴离子的库仑引力;③普通阳离子(K+、Ca2+、Mg2+等)的浓度只对Cr(Ⅵ)吸附起轻微影响;而其他阴离子(等)的存在却降低了的表面络合吸附。有研究表明:地下水中其他阴离子对Cr(Ⅵ)的表面络合反应压迫达50%~80%(Zachara et al.,1987)。研究Cr(Ⅵ)迁移转化机理的常用方法主要有等温吸附法和土柱法,也分别被称为静态法和动态法。Bartlett et al.(1976,1979)和James et al.(1983)用等温吸附方法研究了Cr的化学行为,提出了区别吸附态Cr(Ⅵ)(交换态)和还原态Cr(Ⅵ)(非交换态)的有效方法(Bartlett,1976,1979;James et al.,1983)。Selim et al.(1989)采用土柱淋滤试验研究了Cr(Ⅵ)溶液在不同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并用如下迁移方程描述Cr(Ⅵ)的迁移过程:河流渗滤系统污染去除机理研究式中:C为Cr(Ⅵ)溶液的浓度,mg/L;θ为土壤含水量,m3/m3;ρ为土壤容重,mg/m3;D为水动力学弥散系数,m2/d;v为达西(Darcy)流速,m/d;x为土壤深度,m;t为时间,d;S为土壤固相中的溶质Cr(Ⅵ)浓度,mg/kg,即土壤对Cr(Ⅵ)的吸附量;Q为溶质从土壤溶液中的去除(或供给)速率,mg/m3/d,亦称源/汇项。其中,河流渗滤系统污染去除机理研究式中:Kirr是不可逆反应(指Cr(Ⅵ)的还原)速率常数。关于土壤对水中六价铬Cr(Ⅵ)去除的动力学研究,Amacher et al.(1988)、陈英旭等(1992)和张国梁(1994)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土壤对水中六价铬Cr(Ⅵ)去除过程是土壤对Cr(Ⅵ)的吸附反应和还原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快、慢两个步骤,快反应主要以Cr(Ⅵ)的吸附反应为主,慢反应中还原作用表现得更为重要。柱1,在第1~13d铬的出水浓度不断升高,去除率不断降低,直至在第13d时产生穿透,该阶段内Cr(Ⅵ)的去除主要靠吸附作用,被土柱中的Fe、Mn、Al的氧化物和黏土矿物(见表2-16,表2-17)所吸附,并很快达到吸附饱和,同时也会伴随沉淀反应发生,但由于污水渗透流速很快,沉淀反应进行不充分,不对Cr(Ⅵ)的去除起主要作用。第13d之后,铬的出水浓度急剧下降,去除率很快上升,直到从第76d开始,以后一直维持很低的出水浓度,保持较高的去除率(>82%),这主要是由于随着试验的进行,污水流速逐渐减小,水力停留时间增加,Cr(Ⅵ)的去除以还原作用为主。柱2和柱3,出水浓度始终小于柱1,在试验开始的最初20~30d内,柱2和柱3出现了短暂的去除率下降,这应该和柱1一样是吸附和沉淀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不同的是由于柱2和柱3为中砂,粗颗粒物质含量少,细颗粒物质含量多,不均匀系数大,在试验初期渗透流速小于柱1,沉淀反应从一开始就比较充分,所以柱2和柱3没有发生铬的穿透现象。之后铬的去除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直到从第68d开始,以后一直保持很低的出水浓度和很高的去除率(>95%),这主要是还原反应作用的结果。长期淹水的渗透介质内部为厌氧的还原性环境,含有Fe2+、腐殖酸及有机质等还原性物质,砂土中的FeO含量(见表2-17)分别为:柱1为0.86%,柱2为0.97%,柱3为1.37%;三柱的有机质含量分别为:柱1为0.249%,柱2为0.095%,柱3为0.155%。表2-21给出了三柱进出水中铁的浓度,从表中不难看出,进水中Fe2+占总铁的85%,而三柱出水中Fe2+的浓度比进水分别降低了73%、95%和100%,这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污水中的Fe2+在经过渗透介质时作为还原剂被氧化而导致浓度降低,Cr(Ⅵ)可以被还原成Cr(OH)3或(Cr,Fe)(OH)3沉淀而去除,所以,出水中的Fe3+浓度比进水无明显增加。中砂比粗砂对Cr(Ⅵ)的去除效果要好,原因和前面讨论过的总磷和COD类似,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污水在介质中的渗流状况,进而影响了介质中吸附和还原反应的进行程度。表2-21 进出水铁浓度表 单位:mg/L所以,尽管Cr(Ⅵ)一般以络阴离子形式存在,理论上在土壤中比较容易迁移,但试验证明,由于长期排污河下部渗透介质内部为厌氧环境,含有多种还原性物质,使Cr(Ⅵ)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沉淀而去除,铬很难进入地下水。由于受到介质内部所含吸附剂种类和数量的限制,吸附作用对Cr(Ⅵ)的去除起到一定作用,但作用时间非常短暂,不对Cr(Ⅵ)的去除起主导作用。(二)铅的迁移转化天然水中铅主要以Pb2+状态存在,其含量和形态明显地受水中、OH-和Cl-等含量的影响,铅可以PbOH+、Pb(OH)2、Pb、PbCl+和PbCl2等多种形态存在。在中性和弱碱性的水中,Pb2+浓度受Pb(OH)2所限制,在偏酸性天然水中,水中Pb2+浓度受硫化铅限制(戴树桂,1997)。铅容易和水中其他离子生成沉淀。Pb2+很容易被水体中悬浮颗粒物、沉积物以及包气带中的吸附剂所吸附,而且这种吸附常常是不可逆反应的化学吸附(戴树桂,1997)。从试验结果可见,铅在粗砂中短时间内会对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而在中砂中则基本上都被截留于渗透介质中,其中主要是介质表层0.2m范围内,造成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而一般不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铅的去除机理主要是化学吸附和生成沉淀。环境工程专业哪家强
我国各大院校(含科研机构)环境工程专业实力大讨论。。在论坛上看到大家对于我国开设环境工程专业院校的评述,感触颇多,在此算是给大家揭秘下吧。以下只说下水方面的。如果大家需要,以后有时间也评述
下气,固废等方面的。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有SKL(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SKL)实在是太有钱,实力也实实在在是太强。环境类的核心期刊排名前10的里面不少都是生态中心出的。综合排名第1!(补充一下,中科院青岛和厦门的两个院水方向近年来成长的很快,但此次这2院不参与排名)。
时间有限,这次只评述下某些985院校的情况。
清华,国家第1批重点学科。3位院士,以及一大批水处理的老专家,有SKL,科研实力和经费仅次于生态中心。综合排名第2!
哈工大,国家第1批重点学科。3位院士,以及一大批水处理的老专家,有SKL,做科研很踏实,要求很严谨。综合排名第3!
同济,国家第1批重点学科。争议很大,也有为我国水处理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很多老专家,但是却没有一位院士,确实有点说不过去。同济的科研一般和国外(尤其是日本)接触的很多。但是同济做科研踏实严谨上略次于哈工大,但是话又说回来,同济将科研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就不错。但是年轻一代的牛人,同济数量不多。和南京大学共建SKL。综合排名第4!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大连理工,国家第2批重点学科,微生物过来的,水方面还不错。
湖南大学,国家第2批重点学科,最近几年发展很快。
浙江大学,国家第2批重点学科,老浙大和浙江农业大学合并后所组建的环境工程专业,浙农过去的老师(如牛人陈英旭)生态修复做的挺好的,水这方面就差点了;老浙大的教授大部分搞厌氧的,总的来说实力+资金,浙大的环工发展潜力巨大。
天津大学,也是很早就开始做水处理了,顾平,季民,两大牛人坐镇。
西安交大,本来环工不是很强,但这两年交大也从别的学校挖去好多有名气的教授(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加上交大的声望总的来说有较大进步,而且有位老教授是我国最早做厌氧的人员之一,最近好像在评是否要授予他院士呢。
重庆大学,老牌的水处理院校,有几位水处理的老专家,譬如龙腾锐、罗固源。但年轻一代不是很牛。
南京大学的环境工程可以说是最近几年全国高校中发展最迅速的,2007年还评上了一个工程院的院士,环境工程的国家工程中心也获批了,还有教育部的工程中心,以及一批和大型企业共建的实验室等,南大目前积极支持工科的发展,再加上江苏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产学研模式的推广,南大的环工已经不是5年前的样子了,它的发展绝不可小觑!
四川大学,和湖南大学情况比较相似,最近几年发展很快。
华南理工,偏化工方向,但是该校的胡勇有教授在研究微生物絮凝剂,值得期待。
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都是以海水为研究特色,涉及化学方面比较多。
上海交大,99年才成立环境学院,实力真的不能和上面的一些学校相比,但就是有钱,没办法
。
一些地方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可以。如有得罪之处,望各位水友海涵,有错误之处,望批评指正~~~
西安建科大绝对是要提的一个学校,但是我先前只是说了下985的学校,西安建科我还是了解很多的。那我就趁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下这所学校。原名,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我国环境工程专业首批国家重点学科的4所院校之一(另外3所分别是清华,哈工大和同济)。该校在水处理(牛人有王晓昌教授,黄廷林教授,彭党聪教授,还有王志盈(好像是退休了,是我国最早研究厌氧处理的专家之一)教授等),大气处理(马广大老师是我国大气处理的功勋级老专家)有着非常强的实力。这是业内一致认可的,但是,实事求是的说,该校综合实力有限,每年招收的硕士生数量也偏多了些。但是该校毕业的博士生实力非常牛,百篇优秀博士毕业论文每年有不少都是出自西安建科环境学院。王晓昌,从日本学成归来的专家,最近获得了一个2000万(也有说法是2.2亿的)的水专项,现任该校副校长。和国际水协前任主席丹保宪仁教授学术交往很多。黄廷林,现任该校环境学院院长,治学严谨,研究方向有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有关的。彭党聪,现任该校环境学院主管研究生的副院长,研究厌氧及模型。牛人教授还有很多,譬如王磊,石辉等等,时间有限,就不详细介绍了。
河海大学,水利部直属院校,环境工程的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但是每年报考的学生并不多,推荐报考!还有博士后流动站在该校,在211院校中报考次学校性
价比最高!(同类学校如西安理工大学也不错)
太原理工,实力也很强,资金上稍微次了些,不过难度也就相应要小些。
江南大学,微生物强的要命啊,伦世仪(院士),陈坚在那儿坐镇,如果哪位晚辈一不小心把反硝化除磷搞定了,估计版主要赏你1000000个金币!
东南大学,老牌工科院校,实力不容小觑。
昆明理工,在西部省区很有名的学校!
广东工业,水处理的实力在广东相当强悍!
合肥工业,老牌工科院校,在环境系统方面有系统的学科体系,很有前景!
兰州交通大学,被埋没的大学,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的实力绝对没话说,不过考虑到地理位置的原因,报的人数一直不多。
苏州科技学院,以前的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一志愿招不满的,如果有学子的研究方向和沈耀良等牛人的科研一致的话,建议直接报考。且该校不久要升级成大学,报考难度必然要变大,所以趁现在报考还是很划算的。
北京市环境工程相关方面的高校实力探讨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的学生比较认可这个学校,水方向的项目好像是矿山废水的比较多。这个学校在北京的认可度要高过北京工业、北交、北建工。
北京工业大学,重点介绍吧,环境工程成立30多年来,大概10年前彭永臻从哈工大来,这个学校的环境工程知名度以及实力才逐渐上来。客观的说,这学校水方向的中年导师,基本上都是彭永臻的学生,老点的就彭永臻和王淑莹。北京的学校都不差钱。彭永臻那篇著名的论文《SBR法的五大优点》可以说是我国开启对于SBR工艺广泛研究的信号灯吧,这篇论文在我国对于SBR研究上的有着非常高的地位。被引用了很多次。研究方向:污水处理系统的智能控制、深度的脱氮除磷。
北理工,研究方向好像和水牵扯不大,但是一个案例很要命。我一个导师的儿子,北理工的环境工程硕士毕业,家里找人联系到了深圳水务,孩子不去,进
了威立雅(好象是),反正是北京一个很牛的外企。
北京交通,环境工程的发展还欠缺了点,和市政工程的联系还很多。一个学校的环境工程基本上都是从市政工程发展过来的,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了就基本上分开了,但是北京交通还差了点。
北京建工,郝晓地和那个汪AB(名字不记得了)在。综合实力还是差了点,郝晓地去了荷兰更加牛逼了,郝的硕导是张自杰。我曾经跟一个北京建工的硕士开玩笑,重庆建筑后来成了重庆大学,哈尔滨建筑后来成了哈工大,你们北京建工研究下,加入北大或者是北京工业吧。
矿大的ESUDE,好像是这个名字。这些石油、矿业出来的,就近研究了,不差钱。
地大,不清楚。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有钱。北方狼不要只关注学校,这些院所也关注下。
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也看看哈。
中国人大呢,王洪城不是去当教授了嘛,王有钱。
一定要提数学,英语拉不开分的,英语不受限,靠数学和专业课往上拉分
浙江大学研究生院 考研 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考试科目-环境学有参考书目吗
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考试科目-环境学参考书目如下:《环境学》,陈英旭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浙江大学环境学考研复习精编》《浙江大学环境学考研冲刺宝典》《浙大环境学考研模拟五套卷与答案解析》《浙江大学环境学2007-2013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浙江大学成立于1897年,前身“求是书院“,是中国人最早自己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之一。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浙江大学以严谨的求是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执著的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成果。浙江大学环境科学系成立于1993年,环境化学专业建于1980年,在我国起步较早。目前的环境科学系由几个校区相关学科综合组建而成,专业方向齐全,几乎涵盖“环境科学“二级学科内的所有方向。现有一个硕士点、一个博士点和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立了一支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较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4人,博导2名,副教授8人,讲师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浙江省“151工程“人才2名。安徽大学研究生参考书目
由于报考方向不同,安徽大学研究生报考可以参考的书目根据自己的研究专业不同而不同。下列,找了一些安徽大学一些专业的参考的书目1、615语言文学基础: 考察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中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理论、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5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 考试范围以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版); 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为参照。2、807阅读与写作: 考察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包括阅读、鉴赏与写作能力。 3、632普通生物学:代表性动、植物的形态解剖、结构功能和生命活动,动物门纲、植物门纲和重要科的类群特征、基本的分类知识、代表性动植物种类,生物进化和地理分布的基本知识。参考书目:《普通动物学》(第4版),刘凌云、郑光美,高等教育出版社;《植物学》(第2版)(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陆时万、徐祥生、沈敏健;《植物学》(第2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吴国芳、冯志坚、马炜梁等。4、828生态学: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应用生态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参考书目:《基础生态学》,第三版,牛翠娟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5、829环境科学导论:水、土、气等环境基本知识,及其污染物、污染机理,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监测、评价和规划,全球环境问题,人口、资源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参考书目:《环境学》,陈英旭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环境科学概论》方淑荣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6、F47生物学综合:生态学和生物学野外知识、基础生物学实验的原理、普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应用。参考书目:《普通生物学》(第4版),陈阅增,高等教育出版社。7、F48环境学综合:环境化学、环境监测和环境工程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基本原理和热点环境问题。关于环境保护的资料
主要参考文献:刘天齐等,环境保护概论.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解振华.我国环保事业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环境报,1999-09-09
解振华.全面开创新世纪我国环保工作的新局面.环境保护,2001(1)
解振华.中国环境保护战略与对策.中国环境管理,2001(1):4~7
上海第一医学院环境卫生病教研室.环境与健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1
姚文贵等.环境保护趣览.北京:新时代出版社,1999
刘君卓等. 居住环境和公共场所有害因素及其防治.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胡经之等.威胁人类存亡的定时炸弹——环境荷尔蒙.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戴星翼.走向绿色的发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张文学,杨立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前沿论坛,2002(10):47—51
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伊恩?莫法特.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和政策.宋国君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秦大河,张坤民,牛文元.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保护生物学.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生物多样性研究系列专著1——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
与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刘云国,李小明主编.环境生态学导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赵章元.中国近岸海域环境分区分级管理战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张洪主编.中学教师实用地理手册.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87
2002年中国海洋环境公报.北京:国家海洋局,2003
刘天齐主编.环境保护(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杨国清主编.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芈振明等.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
聂永丰主编.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燃煤电场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新型建筑材料,1996(3):13~18
秦大河,张坤民,牛文元主笔.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祝学礼,徐文龙.我国固体废物污染与无害化处理技术.卫生研究,2002.31(4):331~332
陈英旭.环境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张邦俊,翟国庆.环境噪声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31)王建龙.环境工程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殷维君主编.环境保护基础.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郑楚光等编著.温室效应及其控制对策.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朱庚生.环境管理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叶文虎.环境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李康.环境政策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张宝杰.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诸大建.超常规发展环境产业.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李焰.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张承中.环境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一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张建文,张海燕.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优化方案.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4)
王炳华,赵明.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0,12(6):13—17
刘五英,黄秀梅,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6,11(2):24
王炳华,赵明,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1,13(2):17~21
陆书玉主编.环境影响评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丁桑岚主编.环境评价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编.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郭子义,韦薇主编.环境化学概论(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张合平,刘云国主编.环境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延森著.徐有刚译.环境管理与环境认证.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6
夏青等著.环境管理体系.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孟宪国主编.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教程.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中国进出口质量认证中心编.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审核.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朱慎林,赵毅红,周中平编著.清洁生产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刘静玲主编.绿色生产与未来(环境教育丛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汪应洛,刘旭著.清洁生产.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闵恩泽等著.绿色化学技术.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黄震方,祝晔等.关于旅游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初步探讨.经济地理,2003,23(1)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建筑施工厂界噪声限值(GBl2523-9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l2348-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放射防护规定)(GB8703-8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
(1S014001 GB/T 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1996
(1S014001 GB/T 24004--1996).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1S014010 GB/T 24010--1996).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1996
1996
(1S014011 GB/T 24011--1996).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