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求好看的穿越抗战小说 一定要完结的!多多益善!像我的军阀生涯!驻马太行侧…苏联的钢铁洪流是如何让世界恐慌的为什么电视剧里打仗时是团长带兵打仗冷战时期的钢铁洪流是指什么决战战士与敌军大决战血肉之躯与钢铁洪流是什么电影什么叫钢铁洪流主角被电了带着农场穿越民国军事小说求好看的穿越抗战小说 一定要完结的!多多益善!像我的军阀生涯!驻马太行侧…
好看的穿越抗战小说有:《变革1938》、《抗日之铁血河山》、《抗日之传奇二当家》、《抗日之铁血大旗》、《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1、《变革1938》这部小说写的是误入虫洞,穿越到了1938年,于是就开始了来自21世纪的抗战,不止穿越过去了50万解放军,还有大型航空母舰2艘、驱逐舰8艘、护卫舰20艘、6艘快艇、60架歼20、40架歼31、64架歼11b型重型战机、18架运20、还有第二炮兵的各种导弹、无人机、甚至核弹、巨浪2型潜射洲际导弹等等。2、《抗日之铁血河山》《抗日之铁血河山》的作者是美丽的蛇,讲述了一个来自21世纪的解放军排长因为在一次训练中因为救战友被手榴弹炸成重伤,在清醒后变成一名1937年正率部参加南京保卫战的国军营长的故事。3、《抗日之传奇二当家》《抗日之传奇二当家》是起点中文网连载的一部小说,作者是成佛1。讲述了一个意外穿越至战火纷飞年代的年轻人王立春,带领着充满了匪气的武装力量,大展拳脚,掀起了一股威震四方,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革命风暴。4、《抗日之铁血大旗》《抗日之铁血大旗》讲述了“我生国死,国存我亡”当无数仁人志士高喊着这句口号用血肉之躯冲向鬼子的钢铁洪流的时候,身为二十一世纪第一军校大学生的林晨的所作所为。5、《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的作者是常乐无言,讲述了八年的烽火岁月、八年的血雨腥风、八年的艰苦斗争中,一个工作八年还是小警察的现代人,来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的不寻常的经历。苏联的钢铁洪流是如何让世界恐慌的
在冷战时期,苏联保持了一支非常强大的装甲部队,这支部队在全盛时期拥有5万多辆坦克,6万多装甲车,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钢铁洪流。苏联军队的作战思想同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军队的海军实力相对较弱,不具备同美国争夺海上霸权的实力。而美国在西欧国家拥有大量的导弹基地,能够轻易的攻击到苏联。特别是在古巴导弹危机过后,苏联想要直接威胁美国本土计划基本落空。为了能够反击美国在欧洲的军事部署,苏联建立了一支非常强大的陆军和空军,并且生产了大量的中程战术导弹。一旦苏联同北约开战,苏军就会先用战术导弹进行一番狂轰乱炸,然后飞机配合装甲部队突击,最终一举占领整个西欧。当时的欧洲国家对于苏联充满了畏惧,因为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的其他国家,都不具备抵挡苏联钢铁洪流的能力。苏联的坦克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战斗机和导弹技术也和美国不相上下。在1981年,苏联进行了一次30万人规模的军演,展现了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在这场军演中,苏联模拟了先使用战术核武器攻击目标,然后装甲部队进行突袭的战术,让西欧国家畏惧不已。此时美国在欧洲部署的导弹数量,以及北约国家的装甲部队规模,都无法同苏联相抗衡。不过此时的苏联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由于勃列日涅夫穷兵黩武的政策,苏联深陷阿富汗战争的泥潭,号称世界第一陆军的苏联陆军,在阿富汗打了整整9年,都没有消灭阿富汗的反抗力量。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苏联开始大规模裁军,钢铁洪流的威慑力大打折扣。不过西欧国家仍然不敢轻视苏联,毕竟在二战时期,坦克部队的作战的非常强,德国依靠着数千辆坦克,就扫平了整个西欧。而苏联的坦克数量远高于二战时期的德军,当时的大部分人都认为,苏联军队只需要几个星期就能够荡平西欧。钢铁洪流真正失去威慑力是在海湾战争之后,海湾战争时期,美军以35辆坦克的代价,摧毁了伊拉克3800多辆坦克和1400多辆装甲车。在技术的优势下,依靠着数量的钢铁洪流,已经相对无力。而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军队规模不断缩小,钢铁洪流也不复存在。为什么电视剧里打仗时是团长带兵打仗
这个当然是有讲究的,正常情况下,部队的作战编制中“团长”是个节点,团以上为“战役级”作战单位,团及以下为“战术级”作战单位,作为战术级指挥员冲锋陷阵也好、深入敌后也好,都是份内之事,或者说可以理解;而如果是战役级指挥员,他的岗位是指挥部,职责是运筹帷幄,再轮起大刀白刃战就有点不像话了。《亮剑》中所以将国共双方的主角都人设为团职,一个是八路军386旅独立团团长,一个是晋绥军358团团长,第358团有四个步兵营和一个炮兵营,说是5000多人的加强团,其实晋绥军没有这样的大团,阎老西完全可以整编成为一个“混成旅”了。
但是一旦成为旅长,按常理,楚云飞在剧中的活动必然受限,再跟李云龙联手闯寿宴、毙杀宪兵队长平田一郎可就不方便了,而且与李云龙级别也不对等。
满编的步兵团长一般军衔为上校,比如楚云飞,再以上就是将军了,这也是“战术单位”和“战役单位”另外一个标志性的区别,将军的决胜地不是沙场肉搏,而是在指挥部里斗智斗勇;陈赓在长征时是红一方面军干部团长,“土城战役”中也曾经率队冲锋,不过成为386旅旅长后,再上去跟鬼子拼刺刀就不伦不类了,因为他要对386旅若干团、成千上万名战士的生命、战役的成败负责。
王近山成为太岳分区二分区司令、后来的二野纵队司令时,仍然改不掉亲自上阵或者指挥所过分靠近前沿的毛病,没少被刘帅批评,这与勇敢与否无关,因为中级和高级指挥员的任务和职责是不一样的。
侵华日军情况也差不许多,日军的联队是单一兵种的最大战术单位,之上的“旅团”或“师团”都是合成编制,步兵联队长一般是大佐军衔,比如《亮剑》里的坂田。但是由于日军联队编制人数较多,已经接近4000人,基本跟中国军队的旅级或简编师类同,所以联队长一般呆在指挥所里,带队冲锋的主力大多为大队长或中队长。
第二次长沙会战中被打死的著名的夜战部队“加藤大队”大队长即是如此,加藤被当场击毙,所携战役文件被缴获,薛伯陵高兴大叫:一纸虽轻,胜过万挺机枪!
日军大佐一旦战死,基本也追晋陆军少将。
当然这个事别抬杠,我们讨论的是通常情况下,特殊情况不在此列。比如《绝命后卫师》里的陈树湘烈士,在全军突围的大环境下,担任后卫的红34师师长也得压上前线,那是形势所迫。国军的王铭章中将师长死守腾县,最后也得拎枪上阵,壮烈殉国,有什么办法,已经被日寇团团包围。
打仗时真的是团长带兵打仗吗?
这个电视剧的话,纵横认为几部剧还是要说的,一个是《亮剑》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分别是八路军独立团和晋绥军358团,从中可以看出楚云飞跟上级没有什么联系,跟下级联系还行,而李云跟上级也就初期的时候有点联系,反扫荡后就基本没有人管了,在亮剑中主要的作战单位就是团。
另一个是《我的团长我的团》,虽然在该剧中对虞啸卿这个师长有很重点的表现,但是具体到作战的时候,依然是加强团、炮灰团为作战单位,在该剧中,依然是团长带兵打仗。
所以,对于题干中打仗时很多是团长带兵打仗有一定合理性。
其实,并非都是这样的,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并非都是团长带兵打仗,在北洋军阀时期,一般都是以一个混成旅作战单位,单独完成任务,混成旅就是在旅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加强,尤其是在综合能力上进行拓展,使其能够完成单独的作战任务。
在民国时期一个师的阵仗太大,所以基本五六千人的混成旅就挺好,张作霖那是说话一般都是“老子有多少多少混成旅”。但是北伐战争中,混成旅这种带有明显缺点的单位就不行了,面对作战规模越来越大,师一级的作战单位成为主流形式,尤其是在抗战,基本部队番号都会以师为标准,一个师大概一万人,军阀对外说话就变成了“我们有多少多少个师”。并且随着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大型会战的打响,师一级的单位明显不利于指挥,纷纷又组成军,比如七十四军就是51师和58师组成了,有俞济时担任军长(实际上也是老蒋为控制军权进行的暗箱操作)。
但是,一连串大会战打完之后,开始到指定地点进行驻防的时候,又以团为主要作战单位,往往一个师驻扎在某个县城,那么四个团就会在四周进行驻扎。
《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都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中日对峙期间才能显到团一级,事实上,到解放战争或者大点的作战时候,还是以师为主要作战单位,比如李家坡战斗的时候刘伯承就参加了指挥,在《团长》中虞啸卿反攻南天山的时候,也是以师为单位。
团级单位是一个什么样的单位,团长对一个部队有多重要?
在二战中,一般以师和团为作战单位,师的话厉害一点的都是两旅四团制的甲种团,人数在一万人左右,中央军以及八路军和地方实力派都是这种编制,国军中抗战初期最强的师还是教导总队,下辖三旅六团总兵力可达三万多人。
主力师的话,团级都是三千人往上,在抗战初期八路军主力团就这个配置,但是很多团并不标准,都是给个独立团或者新1团、新2团这样的番号你就发展去吧,打没了就打没了,反正都是黑户,等你人多了,当师长也是你。
而大部分的团,也就一千多人,像地方守备团、保安团这样的队伍大部分跟民兵也没什么区别,战斗力不强,但是团级作战单位有一定的好处是,团一级基本建制完整,单位内该有的火炮、轻重机枪、通讯电台什么的都有,如果综合能力强一点的话,还会有工兵、辎重、骑兵等单独单位,如果是营连一级的话,在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中可能只能担任突击或者殿后某一方面的任务,而不能完成很多作战任务。
另外,团可以说是部队“军师旅团营连排”中最中间的位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团长在部队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位置,部队可以没有旅长,可以没有营长,但是一般不能缺少团长。团长也是指挥所设在阵地上的单位,一般师一级旅一级在总部花图打电报就行,不用亲自带兵。
这个带兵打仗不是指冲锋,一般来说营长都不亲自冲锋,排长以上的官都是军校毕业,正儿八经的军官级别,在连排一级冲一下,弄好了上去了就不用冲了,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孟烦了在担任副连长的时候,都是忽悠新兵蛋子去冲锋,自己从来不在最前边,这就是为什么整个连队都死了,就剩他一个活着的了,老兵油子了。
但是团部很重要,只要团部在,还可以再招人嘛,一个部队就是几个老兵当班长,剩下全是新兵蛋子,怎么打建制都在,所以,营团一级不能随便冲,那都是国家的宝贝啊!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因为创作来源于生活,但她又高于生活。故事是虚构地演义,也是事实地夸张和描写。
军长、师长,旅长,团长,营长,部队凡是带长的都是主抓军事训练,打起仗来总是亲自带兵,亲自指挥。但还是征求政委的意见的,和政委一起制定作战方案的,政委一般是抓政治思想和后勤。
对于电视剧来说,拍着肯定是要好看,而且主角肯定是要有一点的独立性,而且手上还要有一定的资源能够让主角折腾。
而团这一级别太和这个套路了,团自己作为一个高级的战术单位和初级的战役单位,可以有两方面的优势,作为战术单位,指挥员是有冲锋陷阵的要求,亲自冲锋陷阵拍起来比较好看,而作为战役单位又有运筹帷幄的内容,这样既有文戏又有武戏,作为电视剧肯定是好看的。
而对于八路军来说,团一级和连排相比,有更多的自主活动地址,团长是有一定自主权的,同时团的活动范围比较大,而且团的兵力比较多,可以打一些规模稍微大一点仗。
八路军的团不同时期,规模并不一样,在八路军刚刚进入敌后的时候,一般一个团都是约有2000人,和国民党的团编制类似,但是到了敌后八路军的主力团开始大发展,象杨成武的一分区有好几个主力团都在3000人以上,甚至将近4000人,这种大团的好处是兵多,战斗力强,八路军打的几次大仗,比如燕宿崖包括之后的黄土岭,投入的都是这种大团。
有大就有小,八路军的小团人就少了,这种小团大多是新成立的部队,战斗骨干少,人数少,象华国锋参加百团大战时,华国锋的那个团就是小团,只有七八百人,不到千人,但是也是一个团。小团好处是机动灵活,但是由于兵少,战斗力弱,一次不能消灭太多的日军,象黄土岭那样的战役,这种小团可就没这个能力了。
在1941年左右,原来的 历史 书上都说是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苦的时期,这时候由于日军加强扫荡,八路军控制的地盘大大缩小,特别是平原根据地基本上全部丢失,那种3000多人的大团的问题就出来了,太费钱了!而且由于目标太大,很容易被日军包围。这一时间,八路军大量把这些大团改编成小团,基本上一个团就是一千人左右,这样的确是机动灵活了,但是打大仗的能力被削弱了。不过这个时期,八路的主要作战方式时游击战,八路军避免和日军进行打大仗,所以那种3000人的大团也就没有必要了。
到了1945年八路军开始进行反攻的时候,这种小团又不够用了,于是八路开始把大量的地方部队升级,补充主力部队,这时期八路军尽量把每个团都补充到一千人以上,开始恢复抗战初期的那种两千多人的团。
在八路军最艰苦的气候,很多八路的团级干部都是带头冲锋,伤亡很大,果粉总是说国民党死的将军多,其实国军中殉国的将军中很多是牺牲时时上校,牺牲后晋升一级到了少将。而八路军当时没有军衔也就没有晋升为将军这一说了,但是八路军这边牺牲的县团级干部可不少。
原来在看突出重围的时候,书里边曾经有一段描写,这里边说一个军人真正开始有将军梦的时候,是自己升到了团级,自己掌管一个完全驻地,有着一大堆直属队和各级营连长向你敬礼的时候,这个时候将军才是真正能够实现的梦想。
当然是团长带兵打扙了,难道让旅长,师长亲自己上阵吗?团级一般是部队里在中小规模战争中的基本作战单位。只有战役级地才会岀现师旅长上阵。一个团几千人,在电视剧上更有直观性,既能让观众们感受到战争地气氛,也会让电视剧拍的更接近现实。看看亮剑中的李云龙独立团,独来独往,勇往直前,打得鬼子鬼哭狼嚎!
普遍来讲,团级是部队最大的战术级单位,是完成单个任务最大的作战单位,其主官通常都是战火中淬炼出来的,必须要有很强的战术指挥能力。对应到团级主官的军衔,也一般是校级,不可能有将级主官(包括准将、大校等军衔)。因此影视剧在展示战术层面的战斗时,最大的单位一般都是团级。
但旅级及以上就不同了。旅级、师级一般都是负责大的防区,完成非常重要的、具备战场战略影响力的任务。因此需要其主官有战略谋划能力(越往上走,对战术能力要求越低,对战略能力要求越高),对应主官也是将级甚至帅级。但这也要随战争情况而定。比如二战的欧洲战场,双方投入兵力是百万级,这个时候师就接近于战术单位了,因为团已经无法在钢铁洪流中起到大的作用了。解放战争后期决战阶段也是如此,抗战初期由于日军优势太大,也只能用师来充当战术单位才能起到作用。
当然了,现在的趋势是战略级别的单位也在小型化,比如大量旅级单位在解放军中重新被组建,这是基于战争样式开始小型化、追求速战速决、追求精确打击所致。
要说明的是,特种部队不是战略级单位,但它属于发挥得好能对战略级目标形成较大威胁的强战术单位,因此它不能替代常规部队的作战,如果什么时候看到影视剧中特种部队牛皮到随意能改变战场态势,那就也是神剧了。
这是拍电视剧,和现实战争完全不一样的,打战的时候,团长要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指挥作战,不能象战士一样冲在前的。至于电视剧里打仗是团长带兵,那是导演的需要,拍师长的话场面太大,拍营长连长人少,拍不出气氛,团长不大不小正好,当然拍营长连长的也有不少,东风破等。
这个当然是有讲究的,正常情况下,部队的作战编制中“团长”是个节点,团以上为“战役级”作战单位,团及以下为“战术级”作战单位,作为战术级指挥员冲锋陷阵也好、深入敌后也好,都是份内之事,或者说可以理解;而如果是战役级指挥员,他的岗位是指挥部,职责是运筹帷幄,再轮起大刀白刃战就有点不像话了。
在抗日战争时期,而对于八路军来说,团一级和连排相比,有更多的自主活动地址,团长是有一定自主权的,同时团的活动范围比较大,而且团的兵力比较多,可以打一些规模稍微大一点仗。
在八路军最艰苦的气候,很多八路的团级干部都是带头冲锋,伤亡很大,果粉总是说国民党死的将军多,其实国军中殉国的将军中很多是牺牲时时上校,牺牲后晋升一级到了少将。而八路军当时没有军衔也就没有晋升为将军这一说了,但是八路军这边牺牲的县团级干部可不少。
另外,团可以说是部队“军师旅团营连排”中最中间的位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团长在部队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位置,部队可以没有旅长,可以没有营长,但是一般不能缺少团长。团长也是指挥所设在阵地上的单位,一般师一级旅一级在总部花图打电报就行,不用亲自带兵。
但有一点需要大家注意,那就是在那个年代一旦开战都会伤亡惨重,因此为了保证一个团不被打到解散,团长都是在大后方进行指挥战斗的,毕竟只要团建还在,这个团还能继续进行招兵,如果团长这样的重要人物都没了,那也就意味着这个团该解散了。
电视剧必定是艺术,神剧里打仗更加离谱、脱离了事实。可惜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前辈们几乎都不在了,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越南自卫还击战的这些前辈们还有少数健在,我们应该多去问问这些上过战场的前辈,才能了解打仗的真正残酷!
带兵打仗、其实在前线带头冲锋陷阵的几乎都是初级军官(连长排长班长),所以初级军官和士兵的牺牲可能性都很大。
营长以上的军官一般都是在作战室指挥打仗,牺牲的可能性还是不大的。除非这场战争有全军履灭的危险,师长团长营长都才会亲自冲锋陷阵……
冷战时期的钢铁洪流是指什么
冷战时期的钢铁洪流是指苏联及华约的地面装甲部队。当时苏联装备了五万多辆坦克,以其为主的华约共有6.87万辆坦克,7.74万辆其它装甲车辆,一旦开战将成为在欧洲平原上冲击北约的钢铁洪流。冷战(英语:Cold War,俄语: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间,美国、北约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约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
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下的社会主义失败,标志着冷战结束,同时也标志两极格局结束,前后共44年。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变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一超多强”)。
美国和苏联同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两国及其盟国展开了数十年的斗争。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双方都尽力避免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争、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冷战主要表现为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是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主要根源。两大军事集团实力相当,谁都不敢轻易动武。美国苏联两国都储存了大量核弹头,彼此相互保证毁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磨难,世界各国人民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决战战士与敌军大决战血肉之躯与钢铁洪流是什么电影
《大决战之平津战役》。讲述20世纪40年代末,古老的中华民族迎来了决定命运的重要时刻。国共两党的抗争进入攻坚阶段,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后,蒋介石(赵恒多饰)受到极大触动,意图撤回华北六十万国军进入淮海,构筑一条坚固的江淮防线。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古月饰)在西柏坡发出指令,授意林彪(马绍信饰)率领东北野战军秘密跨越长城,会同聂荣臻的华北野战军发起平津战役,分割傅作义(李定保饰)军团以作各个歼灭。傅-面婉拒美国势力入住华北的请求,一面说服总统打消军队南撤的念头,顺利在华北取得空前的权力。谁知在此期间,解放军已悄悄完成对平津的包围。傅作义感到大势已去,决定通过身为共产党员的女儿冬菊(陈红梅饰)与对手和谈。只是和平的果实来之不易,在此之前还要经受更多的考.....本片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纪念作品,是大决战三部曲的第三部。
《大决战平津战役》是由李俊、韦廉执导的战争片,由古月、苏林、吴志远、赵恒多主演,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该片于1992年01月01日在中国上映。
什么叫钢铁洪流
说起苏联,首先让人联想到的就是其庞大的地面部队,用现在的语言来形容就是“钢铁洪流”,当年美国为了应对苏联这滚滚的“钢铁洪流”可是费劲了脑筋,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重温一下曾经苏联“钢铁洪流”的奔腾之势吧!当年苏联在冷战期间的主要假想敌就是美国、中欧和北欧,美国有着核武的震慑,而中欧和北欧苏联一直视其应归于自己麾下,使用核武器打下来也没有多大用了,并且其战场地域大多数都是平原地带,坦克装甲车、火炮无疑是最好的进攻方式,加之受到二战期间和德国大集群坦克作战思想的影响,认为只有保持庞大的坦克部队才能更好的对欧洲大部分国家形成绝对的优势,因此,大集群坦克打击部队的部署成为了苏联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