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音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 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 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本处所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 可谓言简而义丰, 词寡而旨深。 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
此处的"般若", 为梵语Prajna音译,本义为"智慧"。但这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 它是一切众生本心所具有的。 有色能见, 无色也能见; 有声能闻, 无声也能闻。 它能产生一切善法。 至于凡夫的"智慧", 则由外物所引生, 必须先有色与声, 才会有能见和能闻。 若无色与声, 即不能见不能闻, 它不能直接生出善法。 因而我们说, 凡夫的"智慧", 在佛家看来, 也就成了愚痴, 成了妄想。 "般若"如灯, 能照亮一切, 能达一切,度化佛所指斥的那种有漏的"分别慧"。
“波罗蜜多”, 梵文为Paramita,意为"度", "到彼岸"。 亦即意在说明"度生死苦海, 到涅槃彼岸"。 所谓"彼岸"是对于"此岸"而言的。 生死便喻"此岸"。 它指三界内的众生由于妄念邪心而造业, 因而不得不轮回于生生死死当中, 永住于烦恼苦海中。 只有修行才能摆脱轮回, 永超生死地。
“三界”, 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共有二十八重天。 下面六重为欲界。 所谓"欲", 指的是男女、饮食、睡眠三者。 中间的十八重为色界, 居于此界当中者已经离于三欲, 但又保存了"质碍色身", 仍然离不开物质元素。 是中众生, 虽然有色欲等, 但已经不必非有"物质基础"了。 至于那上面的四层属于无色界。 居于此界的众生则没有形色, 他们已经修成了"空"与"定"。 较之此一境界更高的则是所谓"涅槃"。就佛教说, 可以认为涅槃境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它仅指超出生死轮回世间, 摆脱人生有限性和相对性。 以传统说法, 指的是因修道而超出三界的圣人, 他已经处于一种不生不灭的状态, 获得了不受垢染, 永远安乐的寂灭之体。
凡任何修习佛教的人, 按照经往的讲法, 只要依法受持, 就可以度脱生死苦恼, 到达涅槃彼岸。 一般认为, 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属于六种"到彼岸"的法门之一, 又称为"六度", 具体说, 这也就是大乘佛教修习的基本内容。 它包括:一、布施(檀那); 二、持戒(尸罗);三、忍(羼提); 四、精进(毗梨耶); 五、定(禅那); 六、智慧(般若)。 《大品般若经》卷一说:"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 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那波罗蜜, 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 罪不罪不可得故, 应具足尸波罗蜜; 身心精进不懈怠故, 应具足禅那波罗蜜; 于一切法不著故, 应具足般若波罗蜜。"法相宗将六波罗蜜的"智慧"扩展为"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四波罗蜜, 合称"十波罗蜜", 作为菩萨"胜行", 以配合菩萨十地, 说明修行的次第。 这是题外的话了。 总之, 这六法门又可以喻之为船筏, 它们运载修善众生过渡到彼岸去。 六度之中, 又特别以般若波罗蜜多为最上法门。 即是说, 一旦深入般若甚深法门, 便可以随机而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诸度功德。
"心经"的"心",意为"核心"、"纲要"、"精华", 言下之意是说, 此经集合了六百卷般若大经的"精要"而成。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是: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六十个字,已经够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这个经,最主要是说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 扩展资料 《般若经》共有九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波罗蜜多”, 梵文为Paramita,意为"度", "到彼岸"。 亦即意在说明"度生死苦海, 到涅盘彼岸"。 所谓"彼岸"是对于"此岸"而言的。 生死便喻"此岸"。 它指三界内的众生由于妄念邪心而造业, 因而不得不轮回于生生死死当中, 永住于烦恼苦海中。 只有修行才能摆脱轮回, 永超生死地。 参考资料: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百度百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语发音版
不要按照英文发音去读,更不要用汉语去注音,黄慧音的这首歌也有发音问题!
请先学习梵文发音,比如“THANK YOU”注成“三克油”是很不明智的,那个用汉语注音的简直是乱七八糟,千万不要按照那个,还有楼主那版根本没有长短音标主和翘舌音标注。
还有就是这个心经不是原版,是马来西亚的蔡文端居士根据汉语还原的,最好作为参考而不是标准~
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版全文
心经-伊藤佳代,心经-释道心,心经(梵语)-王心雅,大悲咒-曾黎,大悲咒(梵)-曾黎,六字大明咒-曾黎,金刚经-王菲,
《心经》
南无观世音菩萨(三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药师琉璃光佛,南无阿弥陀佛!——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消业障,积功德,增福报,开智慧,)
————————————————
心经(梵语、梵文版)
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m
Arya-Avalokitesvaro bodhisattvo.
gambhiram prajna-paramita caryam cara mano.
vyavalokayatisma panca-skandha stasca svabhava sunyam pasyati sma.
iha sariputra rupam sunyata.
sunyata-eva rupam.
rupan na prthak sunyata.
sunyata ya na prthag rupam.
yad-rupam sa sunyata.
ya sunyata sa rupam.
evam-eva vedana, samjna, samskara, vijnanam.
iha sariputra sarva dharam sunyata laksana.
a-nutpanna, a-niruddha, a-mala, a-vimala, a-nonan, a-paripuran.
tasma cchariputra.
sunyata yam na-rupam.
na-vedana, na-samjna, na-samskara, na-vijnanam.
na-caksu, srotra, ghrana, jihva, kaya, manamsi.
na-rupam, sabda, gandha, rasa, sprastavya, dharma.
na-caksurdhatur.
yavan na-mano vijnanam dhatu.
na-vidya, na-avidya, na-vidya skayo, na-avidya ksayo.
yavan na-jara maranam.
na-jara marana ksayo.
na-duhkha, samudaya, nirodha, marga.
na-jnanam, na-prapti, na-abhisamaya.
tasmat, na-prapti tva.
bodhi-sattva nam,
prajna-paramita masritya, viharatya cittavarana, cittavarana nasti tva,
na-trasto, viparyasa-atikranta, nistha nirvanam.
trya-dhva vyava sthita sarva-buddha,
prajna-paramita masritya, anuttara samyaksambodhim-abhisambuddha.
tasmaj jnata vyam, prajna-paramita, maha-mantro, maha-vidya mantro, anuttara mantro, a sama sama mantro.
sarva duhkha prasamana, satyam amithyatva.
prajna-paramita mukto mantra,
tadyatha (om) gate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svaha!
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梵文以及译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15]。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 “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 “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可联想比如蜜蜂采花酿蜜,能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一方面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另一方面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 “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代表前人走过的路途、独特而深入的经历或见解,借口述语言或文字记载来传承后世,以供人们做为参考指引。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梵文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歌词哪有?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纠风山中与大密除众千二百五十人聚,并诸菩萨摩诃萨众而共围绕。尔时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佛会中,而此菩萨摩诃萨已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观自五蕴自性皆空。尔时尊者舍利子,成佛威神,前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乐于修学者,当云何学。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尊者舍利子言,汝今谛听,为汝宣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乐于休学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者,当观五蕴自性皆空,何名五蕴自性空耶,所谓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无异于空,空无异于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此一切法如是空相,无所生,无所灭,无垢染,无清静,无增长,无损减。舍利子,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无眼识界,乃至无意界,无意识界,无无明,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所得,亦无无得。舍利子,由是无得故,菩萨摩诃萨亦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行故,心无所着,亦无挂碍,以无着无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妄想,究竟圆寂,所有三世诸佛,依此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因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广大明,是无上明,是无等等明,而能悉除一切苦恼,是其真实,无虚妄法,诸修学者当如是学。我今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大明曰:达亚它,偈谛偈谛,波罗偈谛,波罗僧偈谛,菩提娑沙。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若能诵是般若波罗蜜多名句,是即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尔时世尊,从三摩地安详而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说,如是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当如是学,是即真实,最上究竟,一切如来,亦皆随行。佛说此经,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并诸密除,乃至时间天、人、阿修罗、虔达婆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求般若波罗蜜心经梵文的普通话注音!!急!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guān zì zài pú sà 。
观 自 在 菩 萨 。
xíng shēn bō ré bō luó mì duō shí 。
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 。
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dù yī qiē kǔ è 。
照 见 五 蕴 皆 空 。 度 一 切 苦 厄 。
shě lì zǐ 。sè bù yì kōng 。kōng bù yì sè 。
舍 利 子 。 色 不 异 空 。 空 不 异 色 。
sè jí shì kōng。 kōng jí shì sè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yì fù rú shì 。
色 即 是 空。 空 即 是 色。 受 想 行 识 亦 复 如 是 。
shě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
舍 利 子 。是 诸 法 空 相 。
bù shēng bù miè 。bù gòu bù jìng 。bù zēng bù jiǎn 。
不 生 不 灭 。 不 垢 不 净 。 不 增 不 减 。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
是 故 空 中 无 色 。 无 受 想 行 识 。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
无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 无 色 声 香 味 触 法 。
wú yǎnjiè 。nǎi zhì wú yì shi ji 。 wú wúmíng 。yì wú wú míng jìn 。
无 眼 界。 乃 至 无 意 识 界 。 无 无 明 。 亦 无 无 明 尽 。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lǎo sǐ jìn 。wú kǔ jí miè dào
乃 至 无 老 死。 亦 无 老 死 尽。 无 苦 集 灭 道 。
wú zhì yì wú dé 。 yǐ wú suǒ dé gù 。pú tí sà duǒ 。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无 智 亦 无 得 。 以 无 所 得 故 。 菩 提 萨 埵 。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
xīn wú guà ài 。 wú guà ài gù 。wú yǒu kǒng bù 。
心 无 罣 碍 。 无 罣 碍 故 。无 有 恐 怖。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
远 离 颠 倒 梦 想 。 究 竟 涅 槃 。
sān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
三 世 诸 佛 。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 得 阿 耨 多 罗 三 藐 三 菩 提 。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 shì wú shàng zhòu 。
故 知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是 大 神 咒 。 是 大 明 咒 。 是 无 上 咒。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zhēn shí bù xū 。
是 无 等 等 咒 。 能 除 一 切 苦 。 真 实 不虚 。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jí shuō zhòu yuē 。
故 说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咒。 即 说 咒 曰 。
jiē dì jiē dì 。 bō luó jiē dì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ó hē 。
揭 谛 揭谛 。 波 罗 揭 谛 。 波 罗 僧 揭 谛 。 菩 提 萨 婆 诃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
善哉!善哉
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梵文对照版!就是中文和梵文都有,而且是一字一句的对照翻译版!高分跪求!!
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 सूत्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नमः सर्वज्ञाय ॥
[归命一切智者]
आर्यावलोकितेश्वरो बोधिसत्त्वो गंभीरायां 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यां चर्यां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चरमाणो व्यवलोकयति स्म ।
时照见
पञ्च स्कन्धास्तांश्च स्वभावशून्यान्पश्यति स्म ।
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इह शारिपुत्र रूपं शून्यता शून्यतैव रूपम् ।
舍利子
रूपान्न पृथक्शून्यता शून्याताया न पृथग्रूपम् ।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यद्रूपं सा शून्यता या शून्यता तद्रूपम्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एवमेव वेदानासंज्ञासंस्कारविज्ञानानि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इह शारिपुत्र सर्वधर्माःशून्यतालक्षणा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अनुत्पन्ना अनिरुद्धा अमलाविमला नोना न परिपूर्णाः ।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तस्माच्चारिपुत्र शून्यतायां न रूपं
是故空中,无色
न वेदना न संज्ञा न संस्कारा न विज्ञानं ।
无受想行识
न चक्षुः श्रोत्र घ्राण जिह्वा काय मनांसि
无眼耳鼻舌身意
न रूपशब्दगन्धरसस्प्रष्टव्यधर्माः
无色声香味触法
न चक्षुर्धातुर्यावन्न मनोविज्ञानधातुः ।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न विद्या नाविद्या न विद्याक्षयो नाविद्याक्षयो
无无明,亦无明尽
यावन्न जरामरणं न जरामरणक्षयो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न दुःखसमुदयनिरोधमार्गा न ज्ञानं न प्राप्तिः ।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तस्मादप्राप्तित्वाद्बोधिसत्त्वानां 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माश्रित्य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विहरत्यचित्तावरणः ।
心无挂碍
चित्तावरणनास्तित्वादत्रस्तो विपर्यासातिक्रान्तो निष्ठनिर्वाणः ।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त्र्यधवव्यवस्थिताः सर्व बुद्धाः 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म्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आश्रित्यानुत्तरां सम्यक्सम्बोधिं अभिसम्बुद्धाः ।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तसाज्ज्ञातव्यं 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महामन्त्रो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咒,是大神咒
महाविद्यामन्त्रो ऽनुत्तरमन्त्रो ऽसमसममन्त्रः सर्वदुःखप्रशमनः ।
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सत्यममिथ्यत्वात्प्रज्नापारमितायामुक्तो मन्त्रः
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तद्यथा ।
即说咒曰
गते गते पारगते परसंगते बोधि सवाहा ॥
掲谛,掲谛,波罗掲谛,波罗僧掲谛,菩提娑婆诃
इति प्रञापारमिताहृदयं समाप्तम् ॥
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原文。不要玄奘的译文。
搞法器用嗦?
请求朋友们帮我翻译这句经文的梵文: 「金刚般若波罗密」 万分感激
金刚般若波罗蜜
转写 Vajracchedikā prajñā-pāramitā
天城体 वज्रच्छेदिका प्रज्ञापारमिता
麻烦谁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译文和原文发我邮箱一下~~要快点哦~谢谢
玄奘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译文:
【般若】 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因为中国文字难尽其义,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这几个字,所以不译。这个般若,全是说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论其相貌,却是无形无状的实相;论其妙用,乃是不可测知的圆通神妙。这个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过佛是开了般若慧,众生是有而不开,被无明所蒙住了。至于般若两个字,解释却有许多字,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才能尽其义。因为世间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觉义,能觉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尽了人道,才可成佛。总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颠倒烦恼,贪嗔痴迷,是六道众生的心;如能空净自在,不固执,便是佛菩萨的心。所以离世法,便没有佛法;离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波罗】 此言彼岸;因为有个度字,所以假定一条生死河,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度过到清净的彼岸,用来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盘,涅盘就是清净。
【多】 是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现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发心的人,亦是初果罗汉;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间,如声闻缘觉;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萨,终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舍去了船,即是舍去了法见,扫除了执心,斯是了无挂碍的等觉菩萨和佛。
【心】 心是什么?是个影子,不能说有,不能说无:所以无形段,不过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对起了认识,叫做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缘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执住个幻我成个幻见,于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但造成这个生死的是幻心,要开般若智慧了脱生死的,还是要用这幻心;成到佛(涅盘),也是用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么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盘,还不是一样是幻的?由此可觉本来没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既无生死,就用不着涅盘了,所以说诸法空相,涅盘生死等空华,即是此意。但又为什么分真心妄心呢?这是不得已而替初学的人说,其实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么真和妄呢?不过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废,所以权分真心妄心。真心是无心之心,何以叫无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时,而见闻觉知仍旧了了,却无分别,寂然不动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别人事,而可以心不颠倒,亦不逐境流浪,顿然归到无心本位,此还是真心。至于念念流浪,不觉渐渐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体勿失的。这部心经,就教你凛觉的法子,用智慧观照什么是心?什么是苦厄?又如何回归到清净寂灭无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经】 有许多意思:如“路”,指示我们回复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贯”,贯通前后的义理;“契”,契合各人的机,各事的理,有这几种解释。现在二百六十个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们观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实证实相般若的究竟,总不出众生心行中事,所以经是完全指我们自身而说的。
此经共有七个翻译,这是唐朝三藏大师玄奘所译,文是简单的,义是深奥的。虽有七译,意义是一样的。读经当重意义,不可徒在文字上死执。此经是替大乘菩萨登佛位说的,表至高无上的佛境,意境只有自己晓得,说不出的,所以叫做无字真经。并不是真的无字,愿学人自己领会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于佛的境界,却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萨可以测知的。我们东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论男的女的,识字不识字,都喜欢读这个经;譬如人闻香,个个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么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议。以上释题竟。
【观】 定下了心,运想那个道理叫做观。这个观,是已证到果地圆成的妙观,不是因地初修作观的观,是大自在观,般若的大机大用已经启发,心无能观,亦无所观,是能所双忘的妙观。
【自在】 是无可无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环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独有自在,是到处能安,自然地不受环境所困,一切好坏随缘;乐亦不喜,苦亦不恼,知道他是本来空,自己有主宰的。这个自在,是指大自在。
【菩萨】 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能自己觉悟,再能觉悟人的谓之菩萨;所以是人天的导师,为三界的善知识。三界是:(一)欲界,由人的一部分下至五道;(二)色界,指天道;(三)无色界,指禅天;总是在六道中。菩萨分在家,出家,地前,登地,十地等觉,最高是一生补处菩萨,就是佛退位后,他来接位的,如此土的弥勒佛,西方的观世音大士。这个菩萨,是指十地等觉将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萨。
【行】 心行,心中起种种妙观妙行的大用,作种种自利利他二事业。
【深】 不是深浅的深,是不可测量的意思,圆遍广大,究竟无上的妙行。
【般若波罗蜜多】 上面已经解释过了,就说菩萨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
【时】 这时字关系甚大,显明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正是果位的时候,已经断除一切烦恼,度尽苦厄,没有挂碍的了。在下两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后的意境,点明大自在的光景,不可草草。
【照见】 朗然觉照,彻见无余的意思,是无功用的功用,毫不著意的觉照,心神会通的了。
【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此言心和外境相蕴合,统名曰色。一个色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面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色,内面无相相思想方面都在内。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内色接触了,就有个受;既受了,就要去想象他,这是想;想到了,心中一行转念,这是行;转出那知识来,就是识;所以受想行识四个也还是色,总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种种的幻法。这个五蕴,是众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资本,但也是开般若,除习气,度苦厄,了生死的工具,也就是佛菩萨成大觉度众生的工具。同要用五蕴,只是佛菩萨能照见本空,可以善用,不被所转,众生反被所缚;是在觉不觉,明空不明空之别,不要指定为不好的东西,反生了偏见。
【皆】 统统包尽无余,就是一切的意思。不但人空,法亦空,连照见亦空,因为照见亦是五蕴,所以称皆。
【空】 世上的人,往往不明白空的道理,笼统说:空就是没有了。不知“空”有空间、虚空、空相、空义种种的分别。今分为两种:一空相,是有相的,如空屋,人满了,空相破了,所以“有”与“空”是相对的,这就是世人说的没有就是空了。经上另有十八空义,不必尽说。
至于佛经上所说的“空”,是空义,是性空,是本来空,是与一切万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对的,不是没有的,是有而空的。要明白这个空的意义,先得明白几点:所谓宇宙间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动物和我的身体,都是有相相;还有我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乐,都是无相相;一切包括在内,总名曰色,在因地上总是空的。因为以上一切色,寻不出一件是有独立自性的。第一说有相的:拿布来比,布没有独立自性,变成为布的,须依于纱线而成;纱线不能自为纱线,必待棉花;棉花不能自有,必由种子;种子不能自种,必赖人工天时地肥等等。不必分析开来才空,在未成布成纱前,及正有布有纱时,他的本身是由众缘和合而成;因为是因缘生,所以无有实体,求其究竟相,毕竟不可得,身体亦是如此。所以一切一切,无自性,无实体,因缘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第二说无相的:拿心来说,心是什么?根本是不有,但只集起的是心。譬如夏天凉爽的席上,人睡得甜美之极,这时候便没有我,没有心;忽然蚊虫咬了一口觉得了,这觉得的便是蚊虫和我集合而起的心。此外一切都同此理,所以心也是无自性,因缘生,无实体,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因此物和心,无一不是空。但是有而空,是幻有的,这是性空,和一切一切分不开的;不是心物之外另有个空,也不是这个是空,那个不是空的。所以说到色,即不能离开空;说到空,就不能离开一切色。但要认明却是缘生幻有,又须切实知道这个空是因地本来空,是性空,非眼耳可以见闻,其义实空。
既决定知道一切一切是本空而幻有,那又何必执取当他是实呢!但世上一切人事,如何可废,我仍随缘应付;不是麻木无心,只是勿住,行云流水的到处自在,这才是真心空。佛说空是这个道理,世上盲目妄加批评,岂不可惜!世人果能明空,自然心勿执取,那贪得心,嗔恨心,痴迷心,自不会深入,天下没有极端的争夺了。佛法岂不是社会上最大的利益,有什么迷信可说呢!又修行人往往有口头禅,说:“莫著了空!”这是怕他执著空见,正因为他根本不曾明空,总在空有二见上作道理,格外搅扰不清了。所以明空则破色,破色则心空,这是断苦厄的第一法门!
【度】 超脱的意思,就是登彼岸之上,法见都净了也。
【一切】 包罗所有,净尽无余,凡有相无相,人我法我种种苦厄,尽包在内。
【苦厄】 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无相,粗细微细,都是苦厄。其实全由心起,我果无心,苦在何处?心果无见,厄在何处?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为有智慧知道本来空,能够知而有若无知,受而等于不受;譬如两个人同时受苦,一个挡不住,甚至苦上加苦,因苦成病;一个却无所谓,心不著意,便无苦厄了。
以上四句判为总持分,是第一段,总三藏十二部经一切法,持无量义,亦是此经纲领。通了这四句,就明白心经宗旨了。照此做去,自然度苦厄,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绰乎有余的了。凡不明心要的人,总在文字上会,不肯从自心上会;弄得没有办法时,只好今日求佛,明日求法;下此者,求福报,求神通,死要一个有相的凭据,离佛道更远了。深入迷途,岂不可痛!
【舍利子】 佛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声闻乘中,他是智慧第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首四句实是一个意思,总是说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说不异,说没有两样的,还是方便的说;后说即是,是说就是一个,不能分的,是究竟说;斩金截铁,毫无犹豫。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因为宇宙万有,就没有离了我的性海,浑同一体,尽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识,是无相相,也是色。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参透上面所说的空义,就知道这个意义了。所以心的形形种种,亦是五蕴流转;而色的形形种种,全似空华的乱起乱灭,如电影的一幕一幕,总是有而不可得。你莫把这四句看作玄妙,实是极普通极寻常的道理。你只认明“一切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所以是性空”。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识四蕴也如是;不但五蕴如是,宇宙万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的智得等,是无相相,一切皆复如是的性空。但是凡夫执有,所以说色不异空;二乘又执空,所以说空不异色;还有菩萨未曾会通不二的,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总是破他们的法见。倘明白法见也是本空,就了无挂碍的了。
以上七句判为色空分,为第二段,用以会通色空不二的道理。
【舍利子】 此时要点到本来上,在紧要关头了,故又呼其名而告之,是郑重的意思。
【是诸法空相】 法是什么?是心影,是心中缘起的种种道理。如果没有对象,也就没有心没有法了,所以是因缘生、生而不生,无自性,无实物,不可得,本来是空,不是造作出来的空。古人说: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既是幻,法岂是真!诸法是说一切法,就是一切心。世上的人,总是以心缘心,以法缘法,不知本空,遂当他实有,彼此固执住了,争执就此多了。这个相字,应作义字解,下面正点到不生不灭的原理。
【不生不灭】 佛经上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这一句,须知宇宙间一切一切连我的思想五蕴等等,都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一切是:(一)不自生,如上面说布不能自生为布,是无自性的,须赖众缘和合而生。(二)不他生,不是单靠他缘,还不能离我这个布,所以也不是他生。那么是(三)共生的了?不!也不是共生,因为两面也都是缘生,两无实体,只是一个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四)不无因生,现在的假相,似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没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没有成布的果。以此类推,一切一切是不生的,现在虽有相,终是生而不生的。既不生,即不灭;但现在的假相,却有个假灭,只是不自灭,如布烧成灰,布不能自烧;不他灭,虽有火烧,终不能离了布;不共灭,不无因灭,都是一个理,可以推想得到的。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因为不生不灭,所以垢净、增减、长短、是非、好坏、来去,一对一对的都是因分别而缘生,统统是幻有不可得,所有的相,本来是空相;因世事无一不由相对而成,苦恼也由相对而立。倘知根本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生而不生,不过暂时有这个虚妄相,那又何必执为实体呢?既不执有,亦不废有;即一切法,离一切法;既此用,离此用;心如长空万里,包罗一切,自在无住,此是诸法空相的本来面目,亦即无心可心的本来面目。但众生久已不知的了,有全不知者是六道众生,半知者是二乘,知而未彻者是菩萨,都是有挂碍。所谓有五部,有此岸,有入流,有中流,有彼岸而未登岸上种种。以上五句,判为本来分,为第三段,修行人最要紧是这一点,切勿忽过。
【是故】 此是决定的口气。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既明白了空中的道理,那么空之中还有什么实体可得呢?这“无”字有两个解释:一是无有,是根本不有的意思。二是毋的意思。因为现在虽有幻相,但毕竟是无,毋庸执取以为实有而生法见,添许多烦恼。所以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十二入,再加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为十八界,都是不可得;因为是缘生的,无自性的,无实体的,不可得的。然而人既有此幻身,自有幻心作用,不能断灭;佛菩萨也要用以度众生,救世间无量苦,我人正要用此以开般若,了生死,出三界,不过圣人明白本来空,所以无法执;众生迷了,遂生颠倒,这是众生的大挂碍。因为地狱众生,挂碍在具足多分贪嗔痴,鬼道挂碍于多分的贪,畜道挂碍于多分的痴,魔道挂碍于多分的嗔,人道挂碍于半分的贪嗔痴,天道挂碍于少分的贪。这贪、嗔、痴三毒,都由六根六尘六识而起,只一空字可以化除一切烦恼挂碍。化除了,当下即是菩提;所以烦恼菩提,同是这个东西。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是缘觉(即辟支佛,是不曾闻到佛法而借因缘觉悟的)执取十二因缘法而生挂碍,他不知道诸法空相。既说是因缘,可见是缘生不实,但伊不能明空,被法见缚住了,不得自在。那十二因缘即是:一、无明:是过去的根本烦恼,只要碰到缘就动了。缘就是转下去的意思。二、无明缘行:行是行动,做种种或善或恶的行业。三、行缘识:由于过去的行业,而起现世受胎的一念,是因认识而成为果的。四、识缘名色:在胎中已有形体而有名色。五、名色缘六入:是六根具足,可以和六尘相对的了。六、六入缘触:是出胎后对于一切有所接触了。七、触缘受:接触之后,就受苦受乐而生种种感觉。八、受缘爱:如成年以后,就有强盛的爱欲。九、爱缘取:有了爱欲,就想去取得,心去四面驰求。十、取缘有:取得就有了,是有业成就的果位。十一、有缘生:这是成立了,生生不已,转入未来。十二、生缘老死:有生就有灭,一切本是梦幻泡影,终必变灭,老死是这一段生死的果。但只是无明未灭,再来一转,生生世世转辗不已,遂有六道轮回,总是无明作祟。乃至两个字,是由无明跳至老死,中间略去十位。这十二因缘,位位都依据无明作主,不知皆是妄心幻法缘起,根本无有。尽者,极也,就是无之极也,言无亦无有也,是绝对不可得的意思。所以无明非有实体,如空中华,梦中事;梦中非无,及至梦醒,了不可得。可惜众生不能断无明,缘缘而下,无有穷期,无非是惑业苦。缘觉虽已悟到十二因缘,原是假有的一合相;但以为是定法不移,所以法见不净而生挂碍。
【无苦集灭道】 这是声闻执取四谛法,而生挂碍。苦、集、灭、道,是名四谛,就是四种重要的道理。苦是身心逼迫不安。众生身有三苦:老、病、死。心有三苦:贪、嗔、痴。后世有三苦:地狱、鬼、畜生。更有三灾八难苦、坏苦、行苦、苦苦、不知足苦、不安命苦、心无寄托苦,这是苦谛。却是三界六道生死苦果,无不由心和境集合而成,这是集谛。灭是消灭的意思,断一切苦,归到清净寂灭。因为结业既灭,则无生死的患累,这是灭谛。但要灭除那集合的诸苦,必得有个道理,道是正道;做到正道,必要助道,助其离一切苦,到涅盘乐,这是道谛。声闻执此法见以为究竟,所以分段生死,或者可了,变易生死却不易了。倘明本来空,知此四谛法,不过一时的缘生;不但是果上色空,实是因上色空,不必执取,便无挂碍了。
【无智亦无得】 这是菩萨的挂碍。菩萨执取六度万行诸法,以为确有智慧可得,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心中不免具此波罗蜜的行相,微细的法见不曾净,所以不到究竟涅盘地。从前阿难问佛如何是烦恼地狱种性?佛说行六波罗蜜行是烦恼地狱种;如我能布施,因见他人不肯布施而生厌恶,是烦恼地狱种;我能持戒等等,因见别人不能持戒等等,心生厌恨,是烦恼地狱种。这就是弥陀经上说的见浊,是名染法,染糊涂了。况且有智无智,都是幻心作用,分别为二。同是性空,更有何法可得?世尊昔在燃灯佛所得佛授记,成无上菩提,世尊当时并不取以为胜,因为知道性空!实无少法可得,不过名为菩提而已。所以菩萨必到法无我的时候,才是挂碍净尽。
【以无所得故】 这是总结一句,极言上面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智得一切本空,仔细推求,实无所得。以上十三句判为法用分,为第四段,说空了之后,般若法用自然启发,也不受法缚了。
【菩提萨埵】 简称就是菩萨,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萨,又名开士、大士;又萨埵译为精进勇猛,堪以荷担如来事业的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他因为依自性的金刚般若,能够超登彼岸的缘故,所以有下面实证的受用。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是图利,更不能图名,名利是生死最毒的药;名利的心不死,永无出头的日子。因此因地要正,总要在自性上打算,老老实实,真参实究,决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语玄妙上求,丝毫挡不住生死的。菩萨尚不能离开般若,何况我辈,离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这是成佛的根本条件,肯向这条法上走的,才是有智慧的人,此生决可成就。
【心无挂碍】 这个心,是毫无挂碍,人空法空,寂灭轻安的大自在心,视世间出世间一切一切皆量等虚空,无有边际,包罗万有,了无挂碍。心且不有,挂碍何依?苦厄安在?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心里既是净空无见,白天没有想象,夜间自无乱梦,正如千眼千手,圆照十方,岂有颠倒?凡人恐怖,先有一个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种性。如能心空法空,登于佛位,两个生死已了。菩萨再来世间,是大悲愿力,不是业力,自然没有恐怖,颠倒梦想,都远离了,到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了。
【究竟涅盘】 这涅盘是清净的意思。二乘人是有余涅盘,不是究竟;这究竟涅盘是佛位,名为无余涅盘,连涅盘亦不可得。所谓成了佛,也没有成佛的法见。本来涅盘是对生死说的,既本来没有生死,亦安有涅盘,不过同是个假名罢了。这是菩萨的果德。
【三世诸佛】 无论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统包括三世一切诸佛,不问已成未成,都是一体平等。须知释迦弥陀是果上佛,我和六道众生是因上佛,性自平等,所以不可自弃,也不可轻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也无不由此法门而得无上菩提。一切大智慧,无不由自性佛母所生,生是启发的意思。这个得,正是无得之得;必得心中了无所得,然后本来的面目斯得。此时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寂然不动,而妙用恒沙,由此启发,这是佛的果德。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言佛的意境。你想连佛也不能离此法门,众生岂可自外,另觅途径,岂非颠倒!所以不自求而他求,都是因地不正,适以自误!
以上十句判为果德分,为第五段,是说到果德地位,一切挂碍才算净尽,才是究竟涅盘,都赖观空成就,并无别法。又以上可算是上半部心经,专说此法无实。下面再翻身过来说个无虚,金刚经说:“此法无实无虚。”要人不要执实,也不要执虚,正显般若无住的妙用。若再深一层讲,心既不有,法于何依?既没有法,更谈不到无实无虚的了。所以说,涅盘生死等空华。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以下是转入无虚,点明一知字的妙用。这知字是灵照觉知,表明悟后的意境,仿佛是转而为有;不知这知字也是法,也是性空,一时的缘生,暂时的法用,即是知而无知,生而不生;所以不明无生的道理,就不能证知真空的道理。前说一空字,是般若的体;此说一知字,是般若的用。所以表般若的至德,无可形容,无可言表;至此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惟有神会,惟有赞叹,正是冷暖自知的时候。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六句是赞叹的辞句。咒是密意,以决定如是曰咒,如军令严速曰咒。以无所不包谓之大;以无所不通谓之神;以无所不照谓之明;以无可比对无可再加谓之无上;以毕竟平等谓之无等等;空不偏空,有不著有,于寂灭无住的性体中,能启发恒沙妙用。六祖云: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前为无实之体,此为无虚之用;故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你想世上的人,没一个人没有挂碍的痛苦,哪一个人能离了佛法,佛法又何曾迷信呢!
以上七句判为证知分,分第六段,要亲证才知这个境界,不是靠文字可以得知的。所以得知的必须要真参实究,从自性上用功,经是不过借来考证罢了。总之,心通才是最大神通;但心不空就不能通,不通就不能明,不明则一切智慧被无明所覆,不能启发。这一分是说心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有许多力量;不是有苦再除,却使一切苦厄无所依附,根本无苦厄的了。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梵咒本来不许翻译的,因为怕持的人着了解释,反而添知见,心乱了。但此经是自利利他的,终不能忘记众生,离了大悲本愿。姑将咒义略述一二:揭谛揭谛,是说度过去呀!度过去呀!波罗揭谛,是向彼岸度过去呀!波罗僧揭谛,是彼岸大家度过去呀!菩提萨婆诃,是速速证到菩提呀!以上六句判为秘密分,为第七段,只有自己知道,没法出口的意思。
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总是说个心,这心经是说心内精华。大凡人有七个心,每每自己不知道的,那六个是六道心,每日流转勿停;忽而天道心,忽而人道心,又忽而三恶道心,总是无主的逐境流浪心。下等的人,并且不知道什么是叫做心,中等的人才知道善心恶心的分别心,上等人是多有向上的心,可以得人天的好果。还有第七个心是空心,是无上的心,是无住的心,是有主的心,是清净自在的心;这个心不是修证到是不会知道的,连二乘人和权乘菩萨也不会知道的。佛说:微生虫到处可去,只是火里不能去。众生的心到处可缘,只是不肯向般若上去,就是不知道那第七个心。这个心是出世的心,明了这个心,去成佛就不远了。众生在此岸,是六个心,超登彼岸,便是那第七个无心的心,正是毫无挂碍的心了。但人不从六个心上下手,就不能出世,要从烦恼上参透,挂碍上打开,方可成佛。譬如人已落在泥坑里,必要从泥里拔出来,所以世法正是出世的资粮。人先要明白烦恼是什么?还是我的六个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叫做
[四谛]
。
[谛]
是真实不颠倒之义。
人生是苦,真实不虚,就称为
[苦谛]
。
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种种恶因,例如无明,爱见等烦恼叫做
[集谛]
。
一切苦恼永远的消灭叫
[灭谛]
。
一切能灭除苦恼的圣道(道即道路与方法)叫做
[道谛]
。
小乘佛教认为人生八苦交煎,苦恼无边,所以首先是[知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消掉苦的因,所以要[断集]。希望苦恼永灭,这就是[灭谛]。为此修习三无漏学,六波罗蜜,八正道等等圣道,即[修道]。
大乘菩萨了知根本无无明,也就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苦,都是事相的显现,都若梦中物事,醒来之后就消失。当体全空,本来无苦无集,无道可修。故曰:「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智]指
[四智]
。
菩萨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成为「妙观察智」,如镜照物,观察得很清楚,但是没有受影响,没有分别,没有痕迹。第七是执我,变为「平等性智」。执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样,一切都同体,就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变为「大圆镜智」,这也是个比喻,镜子无所不照,一个又大又圆的镜子。我们的镜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镜子是大的圆球,就无所不照。这个智慧无所不照,称为大圆镜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
这为什么说「无智」?就是说,转识成智还是在你没有成佛之前的事。真正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是什么呢?就是这句话: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不是还要你转,你本来就具一切如来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转而得的。所以「无智」。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藏文和梵文版的波若波罗密心经
提供一个“悉昙古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手书版...
http://www.siddham.cn/yuan1/mantra/g_mantra_heart2.html
般若心经的原文和解释

般若心经的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心经的解释: 观自在菩萨,修行深般若法门,当其功行圆满之时,心中如明镜照亮,明白地照见五蕴皆空,身心无我,本然清净。于是自觉而觉地,度化众生脱离苦海,同登觉悟之岸。舍利子:色之表象离不开空之本质,而这本质离不开表象,它们不是两件对立的事物。色本来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来面目。 感受、动机、判断的精神现象与空相同,这与物质现象之色与空的等同是一样的道理。舍利子:世间一切事物本来的性质,皆同一不二,平常无差别,既没有产生,也没有灭失,即无所谓污染,也便无所谓清净,既不会增长,也不会消减。 所以观自在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到的这个五蕴皆空的境界中,没有物质色身,也没有感觉、知觉、意志、判断,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思维器官,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相应的感觉除去烦恼,没有"六根","六境","六识",没有烦恼,也没有除去烦恼的菩提,乃至没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缘系列,也没有涅槃没有世间一切皆苦的念头,没有世间苦及其原因的说法,没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没有修行而脱离苦痛的方法。 总之,没有般若智慧,以此求般若便什么也不会得到。修行般若法门由本来"无所得"的缘故,因而无所不得。诸菩萨依靠般若智慧到达彼岸,证得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由于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便没有生死恐惧的心理不安,便没有世俗之人颠倒的梦想和痴迷的欲望。 因此而最终达到涅槃。十方三世的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达彼岸,证得无上的脱苦之师,是最高圆满的一切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总持法门。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实相而不是虚假的幻相。所以,于是宣说般若法门的总持咒,咒说: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词汇详解: 观:心之觉,以自心照自心为观,以自明化自愚为观,以自心悟真空为观。 自在:并不是自由自在,或逍遥自在。是自心理体如如不动,不住於法,不住於相,一无所住,自性本空为自在。起心即是妄,自性本来清净,也没有来,也没有去,即是自在。 菩萨:菩萨是梵语,译成汉语,「菩」意为觉,「萨」意为性,人能觉悟本性,这个「人」即是菩萨。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的总称,即是蒙在珠宝上的尘垢,理明透彻一尘不染,复本性之圆明,心空无物,一物不迷,万有皆空,即是五蕴皆空。 舍利子:也可比喻为自我之心性,此言心之本质。 扩展资料: 《心经》是一本佛教徒必读,必知的一本经典佛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本处所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可谓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般若心经
梵文书写的《般若菠萝蜜心经》
http://www.siddham-sanskrit.com/s-sanskrit2/Other-siddham/heart-sutra.jpg (图片可以放大把鼠标放在图的中央几秒.回在右下角出现放大的标识,点一下就可以了,或直接保存至您的电脑就可以)
现今的梵文都是有顶线的天城体,而这张图珍贵在于
他是用悉昙梵字写成,玄奘大师(唐僧)从印度取回来的梵文原本佛经全部都是用悉昙梵字写成
所以此图与玄奘大师从印度取回来的梵文原本是同一种书写文体,一模一样.
संस्कृतम्
像这样的梵文字体叫天城体,属于现代用的比较广的梵文
当然也可以用来书写心经
但是,就玄奘大师(唐僧)去印度时取回来的梵文原本的话,应该用
悉昙梵文最佳!
般若菠萝蜜心经原文
一、如果您说的原文是指梵文本的话,现有两种梵文本,分别存于日本东京博物馆和法国巴黎帝国图书馆,一般人很难得见,不懂梵语的人见到了也看不懂。
二、如果您说的是汉译本,现存于世共有九种翻译,但以唐朝玄奘大师翻译的心经流通最广,全文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三、一般文字上写作“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而不写“般若菠萝蜜心经”,简称“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多少字

260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藏文: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མ་ཤེས་རབ་ཀྱི་ཕ་རོལ་ཏུ་ཕྱིན་པའི་སྙིང་པོ། 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心经》,为《金刚经》降伏其心篇,简称《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 全文内容: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扩展资料 历史和宗教地位: 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 2004)。英国佛经译者Edward Conze (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心经》通常被认为是写于西元前1世纪的贵霜帝国境内。Pine (2004 )认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说一切有部的僧侣,因为《心经》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记载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谦所译。 参考资料: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百度百科
听佛经的各位,本人跪求般若菠萝蜜多心经梵语注音,下载了听怎么都学不会
没必要 去学梵文的 一是 不一定准确 二是 古大德 翻译经文时 会保持三个原则 1:意思不变 完全是愿意 2:尽可能使用当时的白话 让更多人看懂 3:最后 就是 文字要比原版更优美 所以 中文 藏文的经书 非常非常好 没必要去学什么原版的 追问: 梵语唱起来好听 回答: 是很好听呀 梵语 应该也是一些天人的语言 但实际对修行没什么用处 追问: 梵语的唱起来顺口点,汉语的听起来怪别扭的,毕竟是佛经就本来就是梵语的 回答: 嘿嘿 那您要喜欢梵语的话 就跟着学吧 毕竟佛学 还是要跟每个人的喜欢出发 追问: 没有音型字好难学 回答: 嘿嘿 那就好好学中文吧 其实都一样的 而且 梵文的发音 也不一定正确 如果您对这个真有兴趣 教您个方法 您就好好修行 好好学中文的心经 等到一定程度 自会有人去教您梵文的版本 追问: 我读高二………… 回答: 这和年龄没什么关系的 给你推荐张专辑 塔立 仁波 切及僧团 -《藏密教学音乐系列之四.藏文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连接审核不过 您就搜下吧 藏文本身就是梵文的变体 而且我觉得更有用处 追问: 我是业余的爱好者,花钱就不必了 回答: 。。。。。。 下载而已 追问: 如何下载 回答: 你先搜下 我是在verycd.com 下载的 一般有迅雷 qq旋风什么的都能下 追问: 能下载发我邮箱吗? 回答: 没问题呀 就有些大 130多m 不知道 你邮箱能不能收 追问: 应该可以吧,1043 792 797 谢谢 回答: qq的吧?我这就发 追问: 是滴,企鹅邮箱 追问: 感谢你的回答,愿我佛保佑你一生幸福安康,喃无阿弥陀佛
谁有《般若波罗蜜心经》的梵文配唱
般若波罗蜜心经
Atha prajna paramita hrdaya sutram
这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Namah-Sarva-jnaya arya-valokite-svara-bodhisattvo
观自在菩萨,
gambhirayam-prajna-paramitayam-caryam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caramano-vya-valokayati-sma-panca-skandhah-tamsca-svabhava-sunyan-pasyati-sma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iha-Sariputra! rupam-sunyata sunyataiva-rupam rupan-na-prthak-sunyata sunyataya-na-prthag-rupam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yad-rupam-sa-sunyata ya-sunyata-tad-rupam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evam-eva-vedana-samjna-samskara-vijnanani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iha-Sariputra! sara-dharmah-sunyata-laksana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anutpanna-aniruddha amala-avimala no-na-na-paripurnah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tasmac-Chariputra! sunyatayam-na-rupam na-vedana na-samjna na-samskara na-Vijnanam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na-caksuh-srotra-ghrana-jihva-kaya-manamsi
无眼、耳、鼻、舌、身、意;
na-rupa-sabda-gandha-rasa-sprastavya-dharmah
无色、香、声、味、触、法。
na-caksur-dhatur yavan-na-mano-vijnana-dhatuh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na-avidya na-avidya-ksayo yavan-na-jara-maranam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
na-jara-marana-ksayo na-duhkha-samudaya-nirodha-marga
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na-jnanam-na-praptih tasmad-apraptitvad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bodhisattvanam-prajna-paramitam-asritya-viharaty
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acitta-varanah citta-varana-nastitvad atrasto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viparyasa-atikranto nistha-nirvanah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tryadhva-vya-vasthitah-sarva-buddhah-prajna-paramitam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asritya-anuttaram-samyak-sambodhim-abhi-sambuddhah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tasmaj jnatavyam-prajna-paramita maha-mantro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maha-vidya-mantro anuttara-mantra asama-sama-mantrah
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sarva-duhkha-prasamanah satyam-amithyatvat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prajna-paramitayam-ukto-mantrah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tadyatha gate-gate para-gate parasan-gate bodhi svaha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iti-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m-samaptam
以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圆满完毕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中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如何用梵文兰札体书写 求高手
日本法隆寺贝叶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梵文本《心经》,原本现收藏于东京博物馆。相传此本原为迦叶尊者手写,后由菩提达摩传给慧思禅师,再经由小野妹子于推古天皇十七年(西元609年)传入日本[5]。净严和尚于1694年以梵文悉昙体手写抄录。穆勒(Max Muller)于1884年转写成天城体及罗马拼音,传至欧美国家。1957年及1967年,孔睿校订梵文本。 伯希和收集的梵文心经
[6] 巴黎,菲尔(H. L. Feer)校订之梵文本。原本现藏于法国巴黎帝国图书馆,Catalogue No.967,为梵藏汉蒙满五本对照本,其梵文为兰札(lan-dza)字体。
汉译本
中国历史上,至宋朝为止,可考的至少有11次汉译,现存9本。 《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 吴·支谦译 缺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402-413年)略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译(649年)略本 存 艺本作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7] 《般若波罗蜜多那经》 唐·菩提流志译(693年)缺 《摩诃般若髓心经》 唐·实叉难陀译(695-710年)缺 《佛说波罗蜜多心经》 唐·义净译(695-713年)略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别本 唐·法月译(初译)(738年)广本 存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法月译(重译)(738年)广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般若共利言等译(790年)广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智慧轮译(847-859年)广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法成译(敦煌石室本)广本 存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宋·施护译(980-1000年)广本 存 欧阳询书心经
其中以玄奘法师汉译本流通最广,共260字。其译本内容约有20处与今日所见的梵文本不同。日本通行的汉译本共262字,比中国通行本多了2字,即“远离一切颠倒梦想”中的“一切”。 唐代义净的汉译本,在咒语后有一段不同一般译本、独有的流通分,描述读经的功效[8]。有些学者认为此版本可能是玄奘汉译本的误用,因此《大正藏》未收录,但日本存有此本的抄本。 依藏文本汉译的有: 赵孟頫书心经
《大内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清康熙据西藏番字旧本译。依此版本,雍正皇帝御制《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藏满蒙汉对照版,雍正元年十二月初八日制成。 1948年贡噶呼图克图于上海依藏文本作汉译本《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 1994年方广锠依《敦煌遗书》的《心经》异本作修订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9]。 依梵文本所造的汉字音译本有: 敦煌遗书S2464号“观自在菩萨与三藏法师玄奘亲教授梵本不润色·《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0],及S5648号。白石真道曾将此本还原成梵文。 房山石经藏不空汉字音译本[11]。福井文雅曾将此本还原成梵文 房山石经藏慈贤汉字音译本[12]。福井文雅曾将此本还原成梵文 宋·兰溪大觉禅师,汉字音译本[13]。此本于西元1246年(宋·宽元四年),兰溪大觉禅师自中国传到日本。 《玄奘感观音亲授记梵文心经》,此本引自愣严解冤释结道场仪,为明清时期云南阿咤力僧常用之科仪,不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底本藏于云南图书馆[14]
藏文本
德格版《西藏大藏经》中,有两种明显不同的译本。其一是由印度堪布无垢友(梵Vimalamitra)及译师宝车(藏Rin chen sde)比丘所翻译,经名《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归入续部。另一版本,经名《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译者佚名,归入般若部。均为广本。 敦煌藏文文献中,有第三种藏译本,经名《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略本,收录在《敦煌大藏经》中,有20种抄本,内容大致相同。
英译本
最早的英译本是毕尔(Samuel Beal)于1864年依玄奘汉译本所译。 穆勒(Max Muller)于1884年将梵文本转写成天城体及罗马拼音,并首次将广本及略本梵文心经译成英文传至欧美国家。穆勒转译时间早,且当时英文的佛教用词尚未固定,故此译本以今日标准看并非佳作,但这无损于穆勒在心经研究史上的地位。 1957年及1967年,孔睿(Edward Conze)校订广本及略本梵文心经,并译成英文。孔睿是二十世纪欧美研究般若经典最出色的学者,其心经译本几乎被当成标准本,地位等同玄奘译本在汉字文化区的地位。
其他语文译本
其他语言译本多依梵文本、玄奘汉译本、藏文本而译。 德译本:1960年何内等三人(I. B. Horner,D. Snellgrove,A. Waley)依孔睿校订本及略本梵文心经,译成德文。 1982年法勇比丘(Bhikkhu Dharmaviro)依玄奘汉译本作德译本。 法译本:1984年吴其昱依玄奘汉译本作法译本。 日译本:1972年松原泰道依梵文本作现代日语译本。1977年榊亮三郎依法隆寺修订梵文本作日文意译本。1988年白石真道依修订梵文广、略本作日译本。昭和16年,高岛米峰、清泉芳严依法月、般若共利、智慧轮、施护、法成等汉译本作日译本。昭和52年,寺本婉雅依藏文本作日译本。 俄译本:1989年,切连契耶夫(Terentyev A. A.)作俄译本。 韩译本:1994年,越祖,宋醉玄著《般若心经讲论》,依鸠摩罗什、玄奘、法月等汉译广、略本心经作韩文音译及意译。 越南文:净行法师依玄奘汉译本作越文音译及意译本。 荷译本:Rob Janssen依梵文本作荷兰文译本。
编辑本段相关疏注
由印度论师所造的《心经》释论,现存于《西藏大藏经》的有八篇: 《般若心经注·密咒道释》,吉祥狮子撰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无垢友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莲花戒撰 《般若心经注》,阿底峡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义遍知》,摩诃阇那撰 《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法义明灯》,金刚手撰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善军撰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智友撰 中国历代高僧大德对心经的疏注甚多,以下举例部分最通行的版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 唐·窥基撰 《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 唐·西明寺沙门圆测撰 《般若心经疏》 唐·靖迈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 唐·法藏撰 《心经直说》 明·德清撰 《心经说》 明·紫柏撰 《心经要解》 明·智旭撰
梵文 般若菠萝蜜心经
这是梵文的:
般若波罗蜜心经
Atha prajna paramita hrdaya sutram
这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Namah-Sarva-jnaya arya-valokite-svara-bodhisattvo
观自在菩萨,
gambhirayam-prajna-paramitayam-caryam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caramano-vya-valokayati-sma-panca-skandhah-tamsca-svabhava-sunyan-pasyati-sma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iha-Sariputra! rupam-sunyata sunyataiva-rupam rupan-na-prthak-sunyata sunyataya-na-prthag-rupam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yad-rupam-sa-sunyata ya-sunyata-tad-rupam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evam-eva-vedana-samjna-samskara-vijnanani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iha-Sariputra! sara-dharmah-sunyata-laksana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anutpanna-aniruddha amala-avimala no-na-na-paripurnah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tasmac-Chariputra! sunyatayam-na-rupam na-vedana na-samjna na-samskara na-Vijnanam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na-caksuh-srotra-ghrana-jihva-kaya-manamsi
无眼、耳、鼻、舌、身、意;
na-rupa-sabda-gandha-rasa-sprastavya-dharmah
无色、香、声、味、触、法。
na-caksur-dhatur yavan-na-mano-vijnana-dhatuh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na-avidya na-avidya-ksayo yavan-na-jara-maranam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
na-jara-marana-ksayo na-duhkha-samudaya-nirodha-marga
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na-jnanam-na-praptih tasmad-apraptitvad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bodhisattvanam-prajna-paramitam-asritya-viharaty
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acitta-varanah citta-varana-nastitvad atrasto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viparyasa-atikranto nistha-nirvanah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tryadhva-vya-vasthitah-sarva-buddhah-prajna-paramitam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asritya-anuttaram-samyak-sambodhim-abhi-sambuddhah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tasmaj jnatavyam-prajna-paramita maha-mantro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maha-vidya-mantro anuttara-mantra asama-sama-mantrah
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sarva-duhkha-prasamanah satyam-amithyatvat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prajna-paramitayam-ukto-mantrah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tadyatha gate-gate para-gate parasan-gate bodhi svaha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iti-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m-samaptam
以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圆满完毕
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梵文!
已发送,请查收。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梵语的注音
阿利亚哇罗吉帖梭啦,菩提萨埵哇甘比然伯拉芝泥亚巴拉密打查哩庵查拉玛诺,唯亚哇罗吉帝斯玛,般扎斯干达阿萨打斯查,梭巴哇循泥庵巴夏啼斯玛,一哈莎哩布特拉鲁伴循泥庵,循泥亚打一哇鲁伴。鲁巴呐卫打循泥亚打循泥亚打亚哪卫打洒鲁伴,雅鲁伴洒循泥亚打雅循泥亚打洒鲁伴,一哇庵一哇唯达哪,三泥亚三斯咯啦唯泥亚南。一哈沙哩布特拉洒诺哇大诺玛,循泥亚打喇迦哪,阿奴巴哪阿泥鲁达,阿玛啦阿唯玛啦阿奴哪阿巴哩不哪。他斯抹莎哩布特啦循泥亚打亚庵哪鲁伴,哪唯达,哪三泥亚哪三斯咯啦哪唯泥亚南,哪扎素斯罗特啦怒啦哪济哇,卡呀玛哪洒哪鲁伴萨布达干,达乐洒斯巴打唯亚大诺玛,哪扎朔达笃呀瓦哪,玛诺唯泥亚南达笃,哪哪唯第亚,哪哪唯第亚家哟,呀瓦哪洽啦玛啦南哪洽啦玛啦南家哟,那嘟卡洒目达亚泥罗达玛嘎,哪泥亚南,哪怕啦啼,哪比洒玛亚,他斯抹哪伯啦啼笃佳菩提萨笃哇南,伯啦之泥啊巴啦密淡阿斯哩第亚唯哈啦第亚,积打阿哇啦哪积打阿哇啦哪,哪期第笃玛,哪特啦斯都,唯吧哩亚洒阿第咯然打,泥斯打泥哇南,啼哩亚笃哇唯亚哇斯第打,洒诺哇菩达伯拉芝泥亚吧啦密淡,斯哩地亚阿奴打啦三雅三菩顶阿比三菩达,他斯抹泥亚打唯庵伯啦芝泥亚吧啦密打,玛哈曼特啦,玛哈唯第亚曼特啦,阿奴打啦曼特啦,阿洒玛洒玛啼曼特啦,洒哇嘟卡伯啦莎玛都萨依庵阿弥啼亚笃哇,伯啦芝泥亚吧啦密打姆卡曼热啦打第亚他嘎帖嘎帖,吧啦嘎帖,吧啦三嘎帖菩提梭哈。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梵文注音" Aa? ya? wa? lou` gin di shua la ` bo di san tua ` gan bie la? boshi~ nia ` ba la mi na zha niang ~cha la ma no` yi yawa rou `didi sua ` gan cha~s ga da` Aa sabas cha` shua ba? wa shu ni yang ba~s ba`? yiha sha rui buchang ru bang shuyang` shu ni ya da` yi wa rubang` 02: mu ba na ya ba shu ni ya da shu?? `?? ya da ~ ya na~ ya da? sa ru bang ` ya lu bang sa shu~n ni ya da ya shu~n niya da sa lu bang` ni wang yi wang ni nana sang~ ya sang siga la~ li lia lang` ni ha sha rui bu changr~ Sa wa la ma `shu ni ya da ~lakejiaa~ na ` ~a lo ba na ~a li lu dia~ a ma la ~ a mi ma la ~ a lu la ~ a ba rui bu na `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08 12:54
03: ta s~? ma chi~sha ya bu zhia~ shu~ ni ya da yang~` na ru bang~ na mi lang~~ ` na~sang ~nia lang sang ~siga la~na? li~nia ~lang ` na zha so ~shou zhua ba na ji wa~ da ya ma ~~ na sa na~~ lu bang ~~shapudang~~ ga~na~res sbas~ da rii~ya da ma `na zha so~? da do? ~ya wa ma~ ma do ri nia ~ lang ~ da do ` na rei li ya ~ na rei li ya ja yo~ Ya wa na~ jia la ma~lala na jia~la ma la~la jia~ yo ` na do~ka sa o~laya~ ni wu dang~ ma gang~ 04: na ya nang ~na kuabuti~ na mi ~ sa wa ya ~tas mala~ kuabuti~ dua do li~ sangm do~lang ~ bashi~nia ba la mi~da `Aas~sui~ dia mi lala dia~? chin ta Aa wa la na ~ chin ta Aa wa lana nas di gua~ na zhuar sdou ~ yi da yi yasa ~Aa di kun da~ ni shi da nie wa neng~`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08 12:54
05: zhui~ ya da nia~wa? siding~ da sa wa ~ wu na~ bashinia~ ba la mi da ~ Asiui dia~ Aa mu da wa ~sang pia sang bodi ~ a bi sanm boda ~ tas ma ~ ya da vi ying ~ bashinia~ ba la mi da~ man ha man dar~ ma ha bi nei~man zhar~ Aa nu da la~ man zhar~ a seng ba seng~ ma li man~zhar `~ 06: Sa wa di ka~ ba sheng~ ba na ~ sa biangyang~ a mi dia~ dua ~ ~beshinia~ balami~da `wu ga man zhar ~ ga di~yi yada ~ gadi~gadi~ mala~gadi~ mala~seng ~ gadi ~ o li ~sua~a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同一个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是同一个。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vajra cchedikā prajñā pāramitā 梵文释义: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简称《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本是最早也流传最广的译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藏文: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མ་ཤེས་རབ་ཀྱི་ཕ་རོལ་ཏུ་ཕྱིན་པའི་སྙིང་པོ། 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心经》,为《金刚经》降伏其心篇,简称《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 扩展资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 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两者的影响: 《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百度百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咒语
读音就按照汉语拼音的读音来,jie di jie di,bo luo jie di,bo luo seng jie di ,pu ti sa po he.
"揭谛"的意思是"去"。从痛苦中走向解脱,从无明中走向觉照,从二走向不二。"揭谛揭谛"的意思是"去呀,去呀"。"波罗揭谛"的意思是"走过所有的道路到彼岸去啊"。所以这个咒语的语气是很强的。去呀,去呀,走过所有的道路去彼岸啊。在"波罗僧揭谛"中,"僧"的意思是每一个人,僧伽,众生的全体。每个人都到彼岸去。"菩提"是内在的光明,是觉悟,或者觉醒。你观照着,这种实相观使你获得了解脱。"萨婆诃"是一种喜悦或兴奋的呼喊,就像 "欢迎!"或"Hallelujah!"。"去呀,去呀,走过所有的道路,大家都到彼岸去啊,觉悟了 ,萨婆诃!"。这就是观音菩萨所说的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体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 碍 无 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 全文结束 ————
寻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繁体字版
成都宝光寺收藏了很多版本的《心经》。
摩诃般若菠萝蜜多心经,是怎样的佛法解释?有能参透的吗
推荐达摩祖师的心经颂,我勉强说说,不敢说参透
其实心经和道家清静经表述的是一个东西。明心见性。
修炼身有许多功法,但你能放松,就好了;修炼语有许多功法,但你不出声,就好了;修炼心有许多功法,但你自然点,就好了。这样,你能体会到一个非空非有的东西,如太阳一样不断地发光,但又没有颜色、形状——这就是佛心。不要怕,不要把这事想复杂了,你能体会到的。体会到了,就是智慧,保持住了,就是修行。
这是藏密开山祖师莲花生大师说的,表达的是藏密最高法光明大手印,就是密宗禅。
首先不是菠萝蜜,菠萝蜜是吃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经书的名字,也是咒语,属于密法在禅宗的传承,因为密法是有为法,错了很难有效力,所以保留梵文发音,摩诃是大、无量的意思,般若波罗蜜多是智慧。后面是心经,也就是说这部经讲的是心,就是佛心。
开篇,观自在菩萨,这是玄奘的翻译的本子,玄奘是在文字上有成就的人,佛菩萨的名字,表现的是佛理,观自在是因为透彻了自己的心。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之后到达智慧彼岸时候。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见是用佛心照,就是莲花生说的像太阳一样。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这里说五蕴是空。因为苦厄是因为五蕴炙盛而来的,所以召见五蕴是空以后,苦厄自然不生。
舍利子,舍利子指舍利弗尊者,他是舍利的儿子,但舍利子也是佛火化之后生出的东西,玄奘,也是想表达居寂灭相,不恋娑婆,才能通彻。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前面说色和空没有区别,后面说空和色没有区别,这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太一样。体会了,才能见到心是真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和前面表达的不一样,前面说二乗无分别,执相不可见。这里说心不是空,心不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互文,受想行识也是五蕴。
舍利子。舍利弗是尊者,上面说的东西你悟了,你就是尊者。
是诸法空相,意思是什么法都是一种空的相。正法不可言说。
不生不灭,因为正法没有生命。
不垢不净,因为正法没有形体。
不增不减,因为正法遍布虚空。
是故空中,因此正法的中心是空。
无色无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便也是没有。
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是心的外缘,能感觉六尘形成六识,心空,所以没有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无有,六尘不着,六识不生。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眼界是目力所及的妄见,意识界是心中所想的妄念。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明是十二因缘起首,老死是十二因缘结末,这是互文,说十二因缘也是空。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苦集灭道是四圣谛,加上之前是说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都没有。
写不下去了,好累呀。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求白话文解释
心经今译文:
1.向那智慧的完美致敬,向那可爱的、神圣的致敬!
2.阿伐罗其塔(avalokita)---神圣的主和菩萨---在超越的智慧深道里移动,他从高处往下看,只看到五项要素,而他看到在它们自己的存在里,它们是空的。
对照的心经古译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经今译文:
在此,喔,舍利子,形体是空,而空就是形体,空和形体并没有什么不同,形体和空也没有什么不同,任何是形体的都是空,同样地,感情、知觉、内在冲动和意识,也都是空。
在此,喔,舍利子,所有的达摩(dharmas:宇宙或个人存在的基本法则)都是以空为其特征,它们不是被产生出来的,也不被停止;不是被沾污的,也不是洁净的;不是缺损的,也不是完整的。
对照的心经古译文: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减,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心经今译文:
所以,喔,舍利子,在空里面没有形体、没有感觉、没有知觉、没有冲动、也没有意识;没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头脑:没有形体、声音、气味、味道、可触知的东西或头脑的对象:没有“视器官”的要素等等,直到我们来到:没有“头脑意识”的要素;没有无知,也没有无知的绝灭等等;直到我们来到:没有腐败和死亡的绝灭;没有痛苦、没有起因、没有停止、也没有途径;没有认知、没有达成、也没有“没有达成”。
对照的心经古译文: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心经今译文:
所以,喔,舍利子,由于这个没有达成,所以一个菩萨——透过依靠智慧的完美——没有思想覆盖地住在;由于没有思想覆盖,所以他不会恐惧,他已经克服了会使人类烦恼的东西,最后他达到了涅盘。
所有在三个时期里面显现出来的佛,因为他们依靠智慧的完美,所以完全清醒到极致的、正确的和完美的成道。
对照的心经古译文: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垧,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经今译文:
所以一个人应该知道彼岸的智慧,将它视为伟大的符咒,伟大知识的符咒,至高无上的符咒,无与伦比的符咒,是所有痛苦的缓和剂。在真理之中——因为还有什么东西会弄错吗?这个符咒是借着彼岸的智慧所讲出来的。它就象这样在进行:经历过、经历过、经历过而超越、完全(经历过而)超越,喔!好一个醒悟,一切万岁!这就是完美智慧的核心之全部。
对照的心经古译文: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其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