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唱红歌?
弘扬红色精神。让现在的人们意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纪念那些壮士英烈
唱响红歌有什么现实意义
唱红歌,回顾经典,重温历史,不忘岁月的屈辱与艰辛,明白我们新中国成立的不易....
唱红歌的意义是什么?
红色旋律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其中蕴含着强大的能量与精神,作为年轻一代,也有责任和义务唱出新时代的感动,将红色经典文化继承与发扬下去。
举办红歌会 意义
红歌会的意义—深
红歌会从2006年举办以来,三年时间,《中央电视台》(包括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品牌栏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中央级权威报刊媒体都分别给予“中国红歌会”进行过报道,甚至专门开专题报道!更是唱向过人民大会堂,这是开辟了包括“快乐女声”系列在内的所有其他选秀节目之先河的!为什么会如此?正是因为中国红歌会和其他选秀节目在意义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红歌会之所以“红”,因为它唱的是红歌,唱的是精神,唱的是时代的主旋律!每一次红歌会的举办,节目组都会策划让红歌手们去红色圣地领会红色精神,去基层体验不怕苦、不怕累、团结、积极的生活,在现场去聆听那些感动你我的红色故事,通过电视网络的直播,让选出来的优秀红歌手们不紧能唱好歌,而且能传扬红色活力!这是其他选秀节目所无法做到的!
红歌会的参赛年龄—广
纵观其他选秀栏目,都相对要求了选手的年龄,大多在18—25岁之间,似乎有意让年轻的活力来引领追逐的狂潮。而中国红歌会,做到了真正的全民参与!小到2岁的孩子,大到年过八旬的前辈,都能通过中国红歌会的舞台,来尽情展示自己,唱想他们喜欢的红歌!而红色的舞台在全民参与之后,最终的挑战者依然会是这些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第一届中国红歌会策划人曾这样说到:“我们开始策划这个红歌会的时候,确实没有想到像唱这种非流行的歌曲,会引来这么多年轻人的参与和喜欢,这充分说明红歌是经典,经典永恒,不管你在什么年龄段,都会被它这种经典的魅力、JQ的活力所感染,从而喜欢上他”
红歌会的关注—高
无论是赛前人气还是赛后选手粉丝,红歌会》的确和类似“快女”系列、红楼梦中人等选秀节目有一定差距。但是中国红歌会的关注度却是相当不弱,百万人的参与,数亿人的收看,这些庞大的数字显示,中国红歌会不是没有人气,而是人气逼人!有人要问那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也是红歌会与其他选秀节目所不同的吧,因为我们看选手人气、看选手粉丝,大多是通过网络来了解,其他选秀节目选的都是年轻唱将,歌曲都是流行风格,深受广大青少年的追捧,我一个贴吧好友正担任某快女选手的吧主,她就曾这样对我说过:“我们吧的吧友大多是一些小孩,什么都不知道做,他们只知道我爱偶像,我要追逐”。而红歌会之所以关注度高选手粉丝相对低调,那是正如刚才所诉,红歌会的粉丝群涉及从小到老的不同年龄组,他们也许很少上网,但他们却是一直默默关注着我们的红歌会!(红歌使者)
谈谈你喜欢的一首红歌的创作背景以及历史意义
我最喜欢的一首歌名字叫 《松花江上》: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是九一八事变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男高音抒情歌曲,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中国东三省,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驱赶“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子,布满西安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从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张寒晖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他把自己的这首歌教给学生、群众演唱,然后,他带领群众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广大东北军官兵的心,竟有数万名官兵听后落泪。“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迅速传遍全国。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而风靡中华大地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
西安事变前夕,西安爱国青年去临潼请愿时,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这时,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悲壮的歌声令人断肠。张学良听了,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
抗战开始后,周恩来曾代表中共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出席东北军军官会议。会议结束时,周指挥与会军官唱了这首歌。悲愤的歌声激起了大家思念故乡的情绪。当歌声进入“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时,全场军官有的热泪盈眶,有的低头哭泣,有的举起了拳头,“一定要打回老家去!”的决心,充溢着歌唱者的胸膛。
《松花江上》初由省立二中唱起,后流传东北军,并迅速唱遍了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当时,这首歌曲并没有出版,而且谁也不知道作者是张寒晖,可是,那旋律中凝聚的血泪却强烈地感染着爱国的中华儿女们,人们争相传抄传唱,在祖国破碎山河的上空,到处飘荡着歌曲中的呼号。
1938年7月7日晚,武汉举行了抗日周年的盛大活动,十多万群众分乘几百条木船,举着火把汇聚在长江之上。这时候,不知是谁领头唱起了《松花江上》,立即引起大家的呼应,十几万人的歌声掀起了巨大的声浪,汇成了人间罕见的、血泪凝聚的感情的交响。
一直埋头苦干的革命音乐家张寒晖,就是这样代表着人民倾吐呼号,为我们留下了这首不朽的战斗性的悲歌。以上是这首歌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