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的区别

1、时间不同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距宁波市区约20千米,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约7000—5000年前)遗址。 半坡遗址,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 2、自然环境不同 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在北方气候温暖,较干燥适合种植粟等旱地作物,半地穴式房屋。 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在南方,气候湿润,适合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干拦式房屋。 扩展资料: 河姆渡遗址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为研究中国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 河姆渡遗址的南诏德化碑对于研究南诏的职官制度、唐代云南民族史,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姆渡遗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观后感

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征程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新石器时代,陕西半坡遗址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典型。有幸参观了半坡遗址博物馆,它既给了我不少惊奇,也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凝视着那枚精致的骨针和那只精美的鱼钩,我不禁惊诧于古代人类的智慧。骨针,有尖端、针眼,可以穿上植物纤维缝衣服或连接物品。穿过这枚骨针,时光一下子倒流了,我似乎看到了半坡人正在磨制它,他们正在利用可利用的一切来创造出他们所需的物品。 历史沿革 半坡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年代为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下的村落遗址,已有6000-6700多年历史。 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东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半坡遗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 。 1954年-1957年,石兴邦先生主持,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先后参加发掘工作的有将近200人,总计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
半坡遗址有什么特色?
新石器时代,在黄河中下游一带,所有部落已经开始进入了半穴居时代。陕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半坡遗址即是其中之一。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的东方,渭水支流浐河河床的上层河阶,背对关中平原上的白鹿原,正面向着浐河,附近草木兴盛,河里的鱼虾与陆上小动物不可胜数,俨然是一处世外桃源。后经考古发现,河阶上建有数千座半穴居的茅草屋,屋顶或圆形或三角形,人们就住在这种半穴居的土坑内。 半坡遗址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大致形状为南北稍长、东西略短的不规则椭圆形,分为大围沟围绕的居住区、围沟以北的氏族公共墓地和以东的制陶区3部分。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丰富的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遗物。 半坡人的房子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有的是半地穴式建筑,有的是地面建筑。每座房子在门道和居室之间都有泥土堆砌的门坎,房子中心有圆形或瓢形灶坑,周围有1个至6个不等的柱洞。居住面和墙壁都用草拌泥涂抹,并经火烤以使坚固和防潮。 圆形房子直径一般在4米至6米,墙壁是用密集的小柱上编篱笆并涂以草拌泥做成。方形或长方形房子面积小的12平方米至20平方米,中型的30平方米至40平方米,最大的复原面积达160平方米。储藏东西的窑穴分布于各房子之间,形状多为口小底大圆袋状。家畜饲养圈栏两个均作长方形。 这些房屋均采用木骨涂泥的构筑方法,其建筑风格:门前有雨棚,恰似"堂"的雏形,再向屋内发展,形成了后进的"明间";隔墙左右形成两个"次间",正是传统的"一明两暗"的形式,如若横向观察,又将隔室与室内分为前后两部分,形成"前堂后室"的格局。 半坡遗址部落的中心,是一座约160平方米的大房子,进门后,前面是活动空间,后面则分为3个小间。前面的空间是供氏族成员聚会、议事的场所;后面3个小间,是氏族公社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氏族首领的住所。同时,也是老人和儿童的"集体宿舍"。 半坡晚期的方形房屋,是从早期的"半地穴式"发展而来的。这种房屋完全用椽、木板和粘土混合建筑而成。整个房子用12根木桩支撑,木柱排列3行,每行4根,形成规整的柱网,初具"间"的雏形,它是我国以间架木为单位的"墙倒屋不塌"的古典木构框架式建筑。 半坡这种随农业经济兴起的河阶住地,不仅出现于半坡村所在的浐河与灞水河两岸的河阶地,该地域附近随处可见类似遗址的分布,据考古统计,已发现数十处之多。可见,这种"河阶宝地"是多么的受欢迎。 河阶台地不仅建立起灿烂的半坡文化,也是许多著名遗址的发源地,像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在磁山遗址有两座房基址,为椭圆形和圆形。半地穴,深约1.2米,长3米,宽2米。前有一坡道或台阶。房内堆积很多,芦苇压印的烧土地当是房子墙壁或屋顶的遗存。 窖穴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等几种,以长方形为最多。有的窖穴底部有一块大砺石,周围散布很多石块、石片、残石器和石器成品,可能是当时石器加工场所。有的底部发现在石磨盘和石磨棒旁放一陶罐。粮食窖穴形状多长方形,深度在3米至6米之间,底部有腐朽的粟灰堆积,厚度一般在0.5米至2.5米之间。 从半坡遗址的住房状况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住房发展已经从茹毛饮血、巢穴而居的蛮荒时代演变到住房条件初步细分的居住文明时代。
怎么介绍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半坡遗址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名词解释:河姆渡文化、半坡村落遗址
半坡村遗址
半坡村遗址在西安的东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遗址略呈椭圆形,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居住区内的房屋共有36座,分为两片,都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160平方米左右,两片各有一间,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长的住室或议事集会场所。墓葬是男子、女子分别葬在一起,说明了这里尚实行族外婚。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等,多磨制得比较精致合用。还有骨器、陶器等。这里已经处于“锄耕农业阶段”。谷物有粟、稻等,用石磨盘、石磨棒以去谷皮。还开始种植白菜、芥菜等。家畜饲养业已出现,主要饲养猪、狗。居民除经营这样的原始农业和饲养业外,还要捕鱼、狩猎、采集果实以补助生活。
半坡居民的主要手工业有制陶器、石器、骨器、纺织、木工等。陶器是手制的,有瓮、罐、瓶、盆、钵、鼎等。上绘黑色或红色漩涡纹、波浪纹、几何纹、花瓣纹、鱼纹、鹿纹和人面形图案等。人们称这类陶器为彩陶。有些彩陶造型和纹饰十分精致美观。
有些彩陶上刻画着类似文字的符号,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文字的萌芽。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
简介
河姆渡文物 该文化最早在1973年被发现,在1973-74和1977-78年两次对河姆渡遗址作发掘并有资料。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发现,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残存尚有葫芦、橡子、菱角、枣子等。动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不但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许多考古学者还依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编辑本段
特征
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
河姆渡干栏式建筑 面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是为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它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贯穿中华大地六千公里的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尽管总长超过了黄河,但长江流域诞生的古代文明以前并不为人所知,这是因为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归根到底还是黄河流域,只有黄河文明才是历史的主流,但是近年来,在长江下游一代却不段出现令人振奋的发现。首先,是和半坡遗址处于同一时代的河姆渡遗址的发现。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弯弯的稻穗图案使人想象到,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的发掘中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壳,据发掘报告说总量达到150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七千前的稻米。水稻的栽培,使社会上大量的余粮屯积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别的出现。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遗址中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遗存。 遗址 中还出土有许多动植物遗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薏仁米和菌米与藻类植物遗存。
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但由于该地是属于河岸沼泽区,所以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
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
编辑本段
现存遗址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文化鲻山遗址
鲞架山遗址
慈湖遗址
小东门遗址
傅家山遗址
名山后遗址
塔山遗址
田螺山遗址
白泉遗址
灵山遗址
河姆渡文化陶器 河姆渡文化是分布于中国浙江杭州湾南岸平原地区至舟山群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年代大约在西元前4000年到5000年之前,因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发掘最早,故称作河姆渡文化。
该文化最早在1973年被发现,在1973-74和1977-78年两次对河姆渡遗址作发掘并有资料。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发现,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残存尚有葫芦、橡子、菱角、枣子等。动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
在人工制品上,石器数量较少,主要是斧等打猎工具,亦有较也有装饰品。多的是木器和骨器,其中发现中国最早的木制饰品“木雕鱼”,其他包括木柄骨制的耕田用具耜、和刀铲等切割器具,亦有大量纺织工具。在河姆渡并出土了中国境内所发现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平,估计最高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
编辑本段
文化遗产
河姆渡文化玉石 河姆渡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360年-前3360年。 主要分布于浙江宁绍平原。以夹炭黑陶为主,少量加砂、泥质灰陶,均为手制,烧成温度800-930℃。器型有釜、罐、杯、盘、钵、盆、缸、盂、灶、器盖、支座等。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有一些彩绘陶,绘以咖啡色、黑褐色的变体植物纹。
河姆渡文化则是分布在长江流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例子。因遗址首先是在浙江省馀姚县的河姆渡被发现,故1976年命名之。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分早、晚期。早期为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晚期为约公元前4000~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发展的时间介於裴李冈、磁山文化及半坡文化之间,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分布以长江流域为主,环境与华北不同,所以观察河姆渡遗址立体造景,可发现自然景观与裴李岗、磁山及半坡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
自然环境
河姆渡遗址位於长江下游地区,河湖泥沙沉积土壤肥沃,为原始农业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遗址附近水源丰富,适合需要水的稻作生长,普遍都发现稻谷、稻壳、稻杆、稻叶的遗存,是中国水稻栽培起源的最佳例证,也是目前世界稻作史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记录。当地降水多,气温高,应属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森林有水鹿、野猪、牛等动物。河姆渡出土的大量野生动物遗骸,以鹿科动物最多,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农具“骨耜”即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密布如织的沼泽,又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为发展渔猎、饲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遗址中所发现的柄叶连体木桨,证明已有舟楫之便,除用于交通外,可能也在渔猎活动中乘用。杆栏式的房屋也反映出为适应南方高温潮湿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不同,使河姆渡文化与华北黄河流域文化有所差别。 河姆渡文化遗址周边山水
住屋特质
据地理勘测,河姆渡建筑遗址附近有一座小山,东北面当时是一片湖泊,这样的地理位置最适合杆栏式建筑型式。杆栏式住屋有许多特色,使居民能临水而居。地板在地面上通风凉快,可防潮防溼,也可防止大雨过后的氾滥,及不卫生的蒸气和低飞的昆虫聚集。残馀弃物可从地板空隙掷出,随水漂流;在陆上的杆栏建筑掷出物可成犬猪的饲料,地面上又可燃起熏出浓烟的火以防蚊虫。如建筑在地形崎岖之地,还可减免填土、挖掘;又因居高临下,也可防敌人袭击。
河姆渡遗址出土许多桩柱、立柱、梁、板等建筑木构件,构件上有加工成的榫、卯(孔)、企口、销钉等,显示当时木作技术的杰出。柱子两端凸出的小方形称为榫、柱上凿出可将榫插入的孔为卯。遗址中所发现的两种木构衔接法,令人惊叹不已,至今仍为木工工艺所沿用。一是企口板,企口可将两块木板拼接在一起而不露缝隙,遗址中发现的企口板两侧各有一道企口,可与另一块侧边削薄的木板相接,如今我们的木质地板还是用这方法拼接。另一是销钉孔,带销钉孔的榫和梁柱的卯垂直相交,用销钉栓住,榫头就不会从卯口脱出了。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技术,可说已为中国木结构建筑打下了基础。
编结纺织
河姆渡出土的纺轮、两端削有缺口的卷布棍、梭形器和机刀等,据推测这些可能属於原始织布机附件,显示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由手工编织发明了原始的机械。
原始音乐
河姆渡出土相当多的骨哨,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狩猎时模拟动物声音的狩猎工具。浙江杭州市还能看见一种用小竹管做成,发出鸟鸣声的竹哨,显然是河姆渡骨哨的遗存。陶埙也是河姆渡的出土遗物,埙身呈鸭蛋形、中空,一端有一小吹孔,也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乐器,市面上观光区兜售的陶笛与此相似,只是河姆渡的陶埙只有吹孔而无音孔,可见它的原始。河姆渡遗址充分显示出南方长江流域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发展不亚於华北的文化,这可证明中国文化其实是多元发展,各有特色的!
经济和宗教生活
酒器的出现显示农业收获较前丰富,才有馀粮酿酒。河南龙山文化中,还流行以猪、牛、羊、鹿的肩胛骨为材料制成卜骨,将卜骨加以烧灼,观察兆文以解释吉凶。占卜显示此时已有某种程度的信仰。另外在龙山的两座窖穴里还发现了炼铜用的坩锅残片,说明当时已能铸造铜器。一般认为河南龙山文化处於原始农业社会解体阶段,最终发展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
编辑本段
经济状况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中期宁绍平原的农业经济和家畜饲养都比较发达。在河姆渡遗址的大面积范围内,普遍发现了稻谷遗存,有的地方稻谷、稻叶、稻壳等交互混杂,形成 0.2—0.5 米厚的堆积层,最厚处超过 1 米。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国远古各氏族文化遗存中所罕见的。经鉴定,主要属于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对于探讨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遗址中发现了大批农业生产工具,其中有代表性的农具是翻耕土地的骨耜,仅河姆渡一处就出土上百件。骨耜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肩臼处一般穿凿横銎,骨质较薄者则无銎而将肩臼部分修磨成半月形。在耜冠正面中部刻挖竖槽,并在其两侧各凿一孔。还发现了安装在骨耜上的木柄,下端嵌入槽内,横銎里穿绕多圈藤条以缚紧,顶端做成丁字形或透雕三角形捉手孔。此外,还出土了很少的木耜、穿孔石斧、双孔石刀和长近 1 米的舂米木杵等农业生产和谷物加工工具。
家畜主要有猪和狗。破碎的猪骨和猪牙齿到处可见,并发现捏塑的体态肥胖的陶猪和在黑陶钵上刻划的猪图饰。有一件陶盆上同时刻划着稻穗和猪的图像,具体而生动地反映出家畜饲养依附于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许多骨耜是用水牛的肩胛骨制作的,说明水牛当时已被驯养。
河姆渡部落的原始手工业也是比较发达的,在经济生活中起一定的作用。制陶业、纺织业、骨器制作、竹木器加工都比较进步。这一带的氏族先民烧制的陶器,以夹炭黑陶最富特点。尤其在早期,种类比较单一,无论炊具还是炊食器一律都是夹炭黑陶,胎泥纯净,含铁量仅为 1.5%左右,以大量的稻壳、茎叶碎末为羼和料,工艺技术上还比较原始。稍晚出现了一些夹砂红陶和褐陶。各种器物均为手制,不甚规整,据测试,烧成温度在 800—900℃,在缺氧的还原焰中烧制而成。陶器的胎质比较粗厚疏松,重量较轻,吸水性强,比较容易破碎,到了晚期,基本上仍用手制,但有些器物已经用慢轮进行修整,出现了三足器、袋足器等较为复杂的新产品。有些陶器火候较高,烧成温度已达到 1000℃左右。
编辑本段
重要遗存
稻谷
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中,在第四文化层上部发现大面积的稻谷、稻秆、稻叶和木屑、苇编构成的稻谷堆积层,平均堆积厚度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00厘米。刚出土时稻谷外形完好,色泽金黄,少数稻谷连外壳的隆脉、稃毛及芸尖仍清晰可辨。经农史学家多次抽样鉴定认为是人工栽培水稻,是一个类粳、类籼及中间型等各种粒型的亚洲栽培稻属杂合群体。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世界考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不仅为研究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纠正了我国栽培水稻是从印度阿萨姆传递过来的传统说法,有力地证明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木构建筑遗迹
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在第二、三、四文化层都发现了木建筑遗迹,尤以第四文化层最为密集和壮观,总数在千件以上。主要木构件有木桩、圆木、长方形木材、带丫叉的柱子和地板。
考古学家和古建筑专家对遗迹和木构件分析后认为,河姆渡的房屋是以一排排桩木为支架,上面架设大小梁承托地板,构成高于地面的架空基座,再于其上立柱、架梁、盖顶的干栏式建筑。在垂直相交的构件接点上,使用榫卯结构技术。把中国出现榫卯木作技术的时间从金属时代前推了3000多年。
河姆渡遗址发掘中共发现29排木桩,分析至少有6栋以上建筑。根据木桩的排列与走向分析,当时的房屋呈西北———东南走向。从单体看,当时普遍采用连间长房子形式,其中最长一栋房屋面宽达23米以上,进深7米,房屋后檐还有宽1米左右的走廊过道。这栋房子可能是一个家族的住宅,房子的门开在山墙上,朝向为南偏东5°~10°。它在冬天能够最大限度利用阳光取暖,夏季则起到遮阳避光的作用,因而被现代人所继承。河姆渡时期的房屋建筑布局合理、设计科学、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使之有利人类的生活和居住。
除建筑外,在遗址第二文化层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水井遗迹。水井构筑于直径约6米的锅形水坑底部,用边长2米的四排木桩围成一个方形井壁,再在井口套上一个方木框作为围护。水坑四周还设有圆形栅栏,大概作护岸之用。河姆渡文化时期,居址周围河沼遍布,但水体与海水相通,致使盐份升高、苦卤而不堪饮用。所以水井的出现是人类为提高生活质量所作的努力,是人类本质所使然。
人体遗骸
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没有发现氏族公共墓地,只发现了27座零星墓葬。较完整的骨架仅13具。1978年3月,第二次考古发掘结束后,人类学家韩康信、潘其风先生曾到发掘现场,对他们的年龄、性别、体形、人种作出鉴定。其中未成年的儿童9具,成年人4具,编号M23、M17的头骨保存比较完整。
(1)年龄。M23出自第三文化层,头骨硕大,前额接近阔额型,颧骨宽而外突,下颌厚大,男性特征明显。根据现代人头骨愈合和臼齿磨蚀度推算,年龄在30岁左右。M17头骨前额膨突,枕外隆凸缺乏,下颌枝内翻,尖形颏,特征显示为未成年女性,年龄约13-15岁。
(2)身高。按照遗骸主要骨骼长度,用我国现代人身长特征,换算出身高。M23,身高为169~170厘米。M17身高为152~157厘米。
(3)人种。M23、M17颧骨较高和宽,铲形门齿,与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居民相同。而鼻骨低平、凹形鼻梁、低矮的眼眶,与我国南方新石器时代居民更为接近,应为南方蒙古人种。
编辑本段
主要器物
陶器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中陶器出土最多、复原率最高的遗址之一,两次考古发掘,出土陶片40万件之多,完整的和可复原的陶器占总出土器物的1/6左右,已获得完整器和复原器1221件。出土陶器中最具特色的是早期的夹碳黑陶,这是河姆渡先民有意识地在陶土中掺和了炭末,主要是为了减少陶土粘性,提高成品率。陶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釜、罐、盆、盘、钵、豆、盉、甑、鼎等,按使用功能可以分为炊煮器、饮食器、储存器、汲水器。较为特殊的有灶和盉两种。陶灶形似簸箕,内壁有3个乳钉状足,为安放釜而设置。陶灶发明后,解决了木构建筑内煮炊防火问题,是后世南方居民一直使用的缸灶的前身。
陶盉形似酒壶,前有冲天管状嘴,后为喇吹口,中间以扁平半耳环连结。器壁内外打磨光滑,制作精细,今天看仍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多数专家认为这是一种酒器。
石器
河姆渡遗址石器的数量和种类都不算丰富,共出土874件。按功能分,主要是生产工具和装饰品两大类。生产工具有斧、锛、凿三种,器形较小,磨制不精,尚留有不少打击和琢制的痕迹。大多属于砍伐树木和加工木构件的工具,有的可作为农具和加工骨、木的工具。其它的石器还有砺石和马鞍形石块、石球,后二种可能是谷物和硬壳果实的脱壳工具。
骨器
出土的骨器有3000多件,是河姆渡先民的重要生产工具,按使用功能分为骨耜、骨箭头、骨凿、骨锥、骨针、骨哨、骨镰、骨鱼镖、管状针等,以骨耜最具特色。
骨耜取材于大、中型哺乳类动物的肩胛骨。耜的外形基本保持原骨的自然形状,上端厚而窄,下端刃部薄而宽。骨面正中有一道竖向浅槽,下端呈圆舌形,其两侧有两个平行的长方孔,上端有一横穿方銎。是为绑扎竖向木柄而设计的。这种制作方法为河姆渡文化遗址所特有。骨耜通体光滑,有的刃部因长久与土壤磨擦而残缺或形成双叉、三叉式。这是一种很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工具。遗址出土骨耜有170件之多,与数量巨大的稻谷堆积物相对应,说明河姆渡农业已从采集进入到耜耕生产阶段。
木器
共300多件,大多出土于第四文化层,说明距今7000年前,木器已被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木器制作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最为重要的木器是纺织工具和木桨。纺织工具有木(陶)纺轮、齿状器、木机刀、卷布棍、圆木棒、尖头小棒、木(骨)匕等。纺织专家认为是踞织机的零件。有了纺织,说明河姆渡先民已脱离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进入初具文明的历史阶段。
木桨共8件,采用整块木料加工制作而成,柄部为圆形,桨叶呈柳叶形。有桨必有船,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划桨行舟,用于捕捞和邻近氏族之间的交通往来。
西安半坡博物馆的介绍
西安半坡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1,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半坡村北,半坡遗址1953年春被发现,1958年正式对外开放。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西安旅游十大景点”之一,“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该遗址揭示了距今大约6000多年前的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半坡遗址好玩吗
还行。那里有一些文物,也有一些复原的场景,看过之后可以感受一下古代先民的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更会给观光者对半坡文化的发展延续和中华民族的成长发达的历程以很大的想象空间。
半坡人是在哪里发现的
半坡遗址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
哪里有半坡遗址的英文介绍?
Xi'an Banpo Ruins that Banpo Site Museum, located in the eastern suburbs of Xi'an Banpo about six kilometers of the village,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the largest and most complete preservation of the matriarchal clan commune village sites, since 6,000 years of history. Sites into living, pottery, the tombs of three zones, residential areas is the main villages. Banpo people belonging to the Neolithic age, the tools used mainly wood and stone. Museum three existing showroom, a hall site. Banpo Ruins is a typical Yellow River Basin of the Yangshao culture matriarchal clan Neolithic settlement sites, since between 5600-6700. The spring of 1953 found the site, the site of 50,000 square meters. From September 1954 to the summer of 1957, the Archaeological Institut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organized archaeological nearly 200 workers, after excavations five times, that lasted for nearly four years, exposing the site area of 10,000 square meters, access to a lot of valuable scientific information. Housing remains were found in 45, column 2 laps, Jiaoxue more than 200, pottery kiln six, all burials 250 (of which 174 adult burials, child care jar coffin 73), as well as production tools and appliances, about 10,000 life cultural relics. In 1958 built on the site of Banpo Site Museum, is China's first prehistoric museum, in addi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Outdoor Exhibition, in 3000 square metres of the original villages to protect residential areas built hall. Banpo Ruins in housing, cellar, kitchen pits, the men and women at the funeral mass graves, all kinds of production and daily necessities, such as relics of relics to us vividly displayed more than 6,000 years ago in a matriarchal clan community period of prosperity in our ancestors and living situation.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primitive society has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value. Museum on April 1, 1958 the official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has so far received more than 2,000 Chinese and foreign tourists million. Banpo Ruins Primitive village-style door decoration, fish pond in the Kap Shui is the towering stone sculptures, as well as her Banpo Ruins hall positive written by Guo Moruo, "Banpo Ruins" four Qiu Jin Ju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are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of Banpo Museum add a fun, so that people have a kind of return to nature, return to history, the arts Zhenqingshigan return, the situation, often so many in the audience yearn islands. Banpo site into housing, pottery, the tombs of three zones, residential areas is the main villages. Banpo people belonging to the Neolithic age, the tools used mainly wood and stone. Women are the main Banpo people productivity, pottery, textiles, the keeping of livestock by their commitment, more men are engaged in fishing and hunting. Museum three existing showroom, a hall site. Here, you can see the simplicity of human childhood, but also to the Chinese ancestors can be difficult to find the footprints.
中国境内已确认的三处古人类遗址分别在哪里

北京周口山顶洞人,陕西西安半坡人,云南元谋县元谋人。 1、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 2、半坡遗址,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半坡遗址于1953年被发现。1954年-1957年,由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主持,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发掘,总计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 3、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大那乌村北约500米的山腰,距县城7公里。元谋人化石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之一,后正式被定名为"直立人元谋新亚种",简称"元谋人"。遗址中还出土有云南马、剑齿虎、剑齿象等早更新世动物化石,打制石器及炭屑。 扩展资料: 山顶洞人文化遗址是1930年发现的,1933年和1934年进行了发掘,已挖完。山顶洞文化的底层直接堆积在“北京人”遗址的第1层上。山顶洞洞口向北,发掘时被拆除,所见向北的口是人工开凿的。 山顶洞遗址由四部分组成:洞口,人室、下室和下窨,前三部分都发现有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下窨只发现完整的动物化石。山顶洞人掌握了钻孔磨光技术,学会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生产活动有采集、渔猎,人死后还懂得埋葬,山顶洞人的群居生活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关系。 山顶洞的洞口高4米,下宽约5米;上室东西长12米,南北宽8米,上室西部有一陡坎,向西倾斜,表面有厚层的石钟乳,下室在此斜坡的底部。下窨在下室深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谋人遗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坡遗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顶洞人
半坡遗址的半坡人会做什么事???
纺纱织布,用细绳、编织鱼网捕鱼,制作彩陶。
大量使用石铲、石斧、石锄、砍伐器等生产工具,用石斧、砍伐器砍倒树木,芟除杂草,并放+火焚烧,再用石铲翻掘土地,石锄和尖木棒挖穴点种,最后,用石镰或陶镰收获,食用时用石磨盘、石磨棒脱皮碾碎。现已发现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证明半坡人学会了栽培,粟耐旱易种。
半坡遗址上,有很多柱洞,其建筑应是用树木枝和其它植物的茎叶再加泥土混合架构而成的,上宅文化遗址也发现了柱洞。这些今天看来实在是不起眼的"马架子窝棚",却是六千年前先民的杰出创造,是中国土木合构的古典建筑的发端了。穴居日久,容易“下润湿伤民”,人们便就地取材,铺茅草、皮毛甚至烘烤地面。屋内设有火塘,但无烟道,
半坡人的半坡村
半坡人居住的地方,用今天的话,应该叫半坡村。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房屋,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仅一座,位于中央,小屋围大屋而筑。这种环形布局,不会是无意识的,明显地体现着团结向心的一种原则一种精神。上宅文化遗址,也是半地穴式建筑,大多是不规整的椭圆形,屋内都埋有一个或两个深腹罐,是灶塘吧,且兼及存储火种。因没有全部挖掘,不知是否也有大屋 ,也环形布局。我想,有可能同半坡类似的。半坡遗址上,有很多柱洞,其建筑应是用树木枝和其它植物的茎叶再加泥土混合架构而成的,上宅文化遗址也发现了柱洞。这些今天看来实在是不起眼的马架子窝棚,却是六千年前先民的杰出创造,是中国土木合构的古典建筑的发端了。穴居日久,容易“下润湿伤民”,人们便就地取材,铺茅草、皮毛甚至烘烤地面。屋内设有火塘,但无烟道,一旦失火,就得重新搭造,何等艰难的生活!人类发展是缓慢的,每一个进步,都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实践甚至付出了血与火的惨重代价。原始的先民,也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栖身之地,我们现在的烟囱等通风通烟易如反掌,随心所欲,半坡人不行,他们一定希望生活得更好,但能做的,也只有那样,实属不易了。那么,这些房子里又住着什么人呢?既处在母系氏族阶段,每个小房子,似应住着过婚姻生活的妇女以及不确定的来访的其他氏族的男子,当然,也会有女男相对稳定的对偶婚,但绝不是后来的一妻一夫制,依然依附于母系大家庭内,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另外多族的首领住在大屋子里,同时也是老年、孩子的集体住所。在半坡村里,人们过着生而平等相安无事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半坡人的发源地在哪
半坡人
距今时间:五六千年 地点: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黄河流域)
作物:大米(世界最早种植),鱼,肉,蔬菜
工具:磨制的石器,木制的耒耜(lei si )石刀,箭头,鱼钩,骨头制品,捕鱼工具
生活:饲养动物,半地穴式房子,彩陶, 会纺线,织布,制衣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的典型文化,而半坡文化则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们同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因而对于这两种文化,尤其是居址选择作一对比研究,对于探索史前居民的居住规律是颇有裨益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指出:“由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看来,当时人们所选择的居住地址就已显示出他们对于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善于利用的情况。时代虽然已先后不同了,但是人们在选择居住地方的时候,依然要注意到饮水的来源。……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于全国各地,大体说来,总是邻近于当地的河流或湖泊。[1](P6)史先生得出的结论,即“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于全国各地,大体说来,总是邻近于当地的河流或湖泊”,可以说是一条普遍规律,当然也适用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半坡人居住的地方,用今天的话,应该叫半坡村。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房屋,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仅一座,位于中央,小屋围大屋而筑。这种环形布局,不会是无意识的,明显地体现着团结向心的一种原则一种精神。上宅文化遗址,也是半地穴式建筑,大多是不规整的椭圆形,屋内都埋有一个或两个深腹罐,是灶塘吧,且兼及存储火种。因没有全部挖掘,不知是否也有大屋 ,也环形布局。我想,有可能同半坡类似的。半坡遗址上,有很多柱洞,其建筑应是用树木枝和其它植物的茎叶再加泥土混合架构而成的,上宅文化遗址也发现了柱洞。这些今天看来实在是不起眼的"马架子窝棚",却是六千年前先民的杰出创造,是中国土木合构的古典建筑的发端了。穴居日久,容易“下润湿伤民”,人们便就地取材,铺茅草、皮毛甚至烘烤地面。屋内设有火塘,但无烟道,一旦失火,就得重新搭造,何等艰难的生活!人类发展是缓慢的,每一个进步,都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实践甚至付出了血与火的惨重代价。原始的先民,也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栖身之地,我们现在的烟囱等通风通烟易如反掌,随心所欲,半坡人不行,他们一定希望生活得更好,但能做的,也只有那样,实属不易了。那么,这些房子里又住着什么人呢?既处在母系氏族阶段,每个小房子,似应住着过婚姻生活的妇女以及不确定的来访的其他氏族的男子,当然,也会有男女相对稳定的对偶婚,但绝不是后来的一夫一妻制,依然依附于母系大家庭内,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另外多族的首领住在大屋子里,同时也是老年、孩子的集体住所。在半坡村里,人们过着生而平等相安无事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半坡遗址的总体概述
1953年春,西安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发现彩陶,中央考古训练班又在浐河东岸半坡村附近发现一处类似遗址的遗迹。在河岸台地的剖面上,有灰土层、红烧土层、红烧土、灶坑和灰坑,以及夹杂在灰石中的骨制斧、锛、刀、笄、针等各种工具、用具。又在一口双桶灌溉井的井壁的堆积层中挖出一个完整的小型陶罐与一个完整的骨笄。随即把遗址的这一发现报告中央文物局和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调查发掘团对半坡遗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1954年秋~1957年夏,先后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采用大面积揭露与分层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发掘并清理了40多座房屋遗迹,发现石斧、石锛、石锄、石铲、石刀、陶刀、石磨盘、石杵、石凿等735件,发现存有粟粒并储藏东西的窑穴及大量墓葬。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60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发现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 2个男子和4个女子 ,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有木板葬具,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遗址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大致形状为南北稍长、东西略短的不规则椭圆形,分为大围沟围绕的居住区、围沟以北的氏族公共墓地和以东的制陶区三部分。在发掘的大约100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和出土了丰富的遗迹和大量的遗物。
半坡遗址位于什么距今升什么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什么
半坡遗址中的许多发现令人震惊。半坡出土的农作物主要是粟(粟去壳后就是小米),在一个陶罐里还保存着6000多年前的粟籽。这一发现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在另一个陶罐里还发现了菜籽,经鉴定有的是白菜籽,有的是芥菜籽。
为什么要去半坡遗址公园,去的目的是什么。
半坡遗址在西安城东,是距今大约6000多年前的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主要展示的是先民的一些生活遗迹,值得一去。我是12年的时候去的,看见你问了,我就回答一下,希望能够帮到你。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反应的是那种文化类型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反映的是农耕文化类型。因图片包括住房农作陶器和业生产工具.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房屋的特点、原因、作用。及其他历史题
1.半坡房屋属于半地穴式建筑,北方寒冷,因地制宜,保暖,防止野兽攻击;河姆渡房屋属于杆栏式建筑,南方水汽潮湿,避隔雨水,防止潮气、野兽攻击。
2.非洲、南美洲,两河文明、苏美尔文明、雅典文明、玛雅文明、巴比伦文明
3.泰国
4.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半坡遗址建筑有哪些特点?
半坡遗址的总建筑面积约有5万平方米,位于河东岸的坡地上,这里既便于取水,又免受洪水之灾。这个聚落分三个区域:居住区、陶器制作区和墓地。以居住区为主,占地3万平方米,已发现的建筑达四十余座,建筑有方形和圆形(平面)两种,边长或直径均为4米。在居住区的中心,是一座大房子,平面的长边为14米,短边为12.5米,里面有四根立柱,并划分出几个小室。据分析小房子为母系社会中的成年妇女过对偶生活的住屋,大房子为氏族首领及氏族内老、幼、病、残者住的,这里也是族内议事、节庆活动的场所。这些遗址形态,充分反映出远古母系氏族社会中晚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
闻名世界的半坡遗址有着怎样的特点?
据考古证实,早在旧石器时代,西安就是蓝田猿人的聚居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就已经形成了原始聚落“华胥古国”、“半坡”、“姜寨”、“灰堆坡”等。而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发现,将我国城市历史推进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同时确定了西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 闻名世界的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的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华夏古代文化发源地的美称。 遗址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房屋遗址共46座,圈栏两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多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这一切,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生产与生活的情景。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特点。
河姆渡遗址
耜耕农业: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的大多数探坑中都发现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最厚处达80厘米。稻谷出土时色泽金黄、颖脉清晰、芒刺挺直,经专家鉴定属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籼混合种,以籼稻为主(占60%以上)。伴随稻谷一起出土的还有大量农具、主要是骨耜,有170件,其中2件骨耜柄部还留着残木柄和捆绑的藤条。骨耜的功能类似后世的铲,是翻土农具,说明河姆渡原始稻作农业已进入“耜耕阶段”。当时的稻田分布在发掘区的北面和东面,面积约6公顷,最高总产为18.1吨。
半坡遗址
半坡先民在母系氏族公社内以从事农业为主,兼有打猎、捕鱼、家畜饲养和陶器制作等生产活动。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遗址证实,半坡的先民已进入农业社会,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有重要意义。
半坡遗址在哪个地方?
半坡遗址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5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1957年建成博物馆。
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半坡村。1953年发现,1954~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5次发掘,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揭露面积达1万平方米。文化遗存包含有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等。以半坡类型丰富而典型,是遗址的主要堆积,据碳14测定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
半坡遗址在哪里
西安[半坡遗址]掠影
半坡遗址发现于什么地方?
半坡遗址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5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1957年建成博物馆。
http://baike.baidu.com/view/43484.htm?fr=ala0_1_1
仰韶文化 是不是就是半坡文化?

不是,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半坡文化是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1952年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 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远古的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是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扩展资料 仰韶文化的文化影响: 第一,仰韶文化影响考古学的发展。 发现仰韶文化之前,中国还没有考古学,仰韶文化的发现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考古学研究主要依靠遗址的发现,而发现仰韶文化遗址点之众多,远远超过其他文化遗址点的发现量,仰韶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必将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并影响世界考古学的发展。 第二,仰韶文化影响中国历史的研究。 仰韶文化虽然不能代替中华文明起源史,“却是中国国家起源史和中华民族起源史这座大厦中的一根擎梁柱”(苏秉琦语),因此,仰韶文化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切入点。仰韶文化和此后在黄河流域兴起的二里头文化(夏文化)一脉相承,仰韶文化的研究必将推动和影响中国历史的研究。 第三,仰韶文化影响世界对中国的认识。 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使世界认识中国有自己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上承旧石器文化下接龙山文化,使中国石器时代有了大致轨迹,也加深了世界对中国是文明古国的认识。从而对中国不同于外国,独特发展的土著政治、经济、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坡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的的具体分支 半坡 辛店文化与它是什么关系
仰韶文化划分为4个时期、4个主要地区、8个类型。
1、半坡类型 以西安半坡遗址的早期遗存为代表
2、庙底沟类型 因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而得名
3、西王村类型 以山西芮城西王村遗址的上层为代表。
4、秦王寨类型 或另称大河村类型
5、后冈类型 以安阳后冈遗址下层为代表
6、大司空村类型 因安阳大司空村遗址而得名
7、下王岗类型 以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早一、早二期遗存为代表
8、史家类型 以陕西渭南史家遗址为代表
后人在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遗址有哪些发现?
著名的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遗址,就坐落在一块面临浐河的凸地上,南依白鹿原,再向南横亘着雄伟的秦岭山脉。在古代,白鹿原上生长着茂密的树木,浐河里流着清澈的河水。人们在这里劳动生产,安居乐业,过着原始氏族公社的生活。这个遗址由居住区、制陶作坊和公共墓地三部分组成。仅居住区就已发现房屋46座,从发掘资料看,当时的建筑技术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这说明当时人们已较重视聚落的选址。半坡人已能确定方向,房屋、墓地、人骨埋葬都朝着一定的方向,如墓坑与墓葬的方向为正西偏北20°左右。墓地绝大部分集中在居住区以北。他们一定是有了确定方向的方法。日出东、日落西是最简单的方法之一。临潼姜塞遗址约5.5万平方米,居住区中心为大广场,周围地势稍高,分布着一群群建筑群,每组建筑群又以一大型房屋为主,所有房屋门朝广场。居住区周围挖有深、宽各2米的壕沟,留有通道。村落布局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知识水平。
简述半坡遗址的主要文化成就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制陶、墓葬三个区,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半坡人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制和石器。妇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则多从事渔猎。该馆现有陈列室三个,遗址大厅一个。在这里,您既能看到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也能寻觅到中华先祖艰辛的足迹。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半坡博物馆陈列的有机延伸。它以积极保护遗址为前提,依据考古发掘资料,将珍贵的遗产从地下搬到地上,立体地再现人类母系氏族社会。它丰富博物馆的内涵,弘扬华夏悠久文化历史,荟萃了黄河流域史前艺术、风俗人情、民居田园的生活。它发挥了文物的优势,集科研、考古、教学、旅游、娱乐于一体,被中外游客誉为“华夏第一村”。
西安半坡遗址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属于仰韶文化。
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有什么不同
诃姆渡居民种水稻,半坡居民种粟
诃姆渡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住地穴式房屋
半坡居民烧制出红褐色的陶器叫彩陶
诃姆渡居民是7000年前的,半坡居民是6000年前的
半坡位于黄河流域 在北方气候温暖,较干燥适合种植粟等旱地作物;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在南方,气候湿润,适合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干拦式房屋.
半坡遗址博物馆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地理位置有什么不同
相同:都处于新石器时期,都使用的是磨制石器
不同:半坡:自然环境:位于北方黄河流域,气候干燥,河流较少
农作物: 粟
建筑形式:半地穴式房屋.
陶器:彩陶
距今:五六千年
河姆渡:自然环境:位于南方长江流域,气候湿润,河网密布
农作物:水稻
建筑形式:干拦式房屋.
陶器:黑陶
距今:七千多年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房屋结构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不同点:二者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半坡部落位于黄河流域,而河姆渡部落位于长江流域;房屋的结构不同,前者为半地穴式房屋,后者为干栏式房屋.粮食作物不同,半坡部落主要种植粟,而河姆渡部落主要种植水稻.
能推测出他们开始了定居生活。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在一定的地区长期活动。我们发现的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房屋就说明了这一点。定居的生活又促进了人们对农业技术的改进和提高。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考古发现共同反映了一个什么历史现象
反映的是农耕文化。 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 )是中国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1983年,国务院公布河姆渡遗址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姆渡村建筑遗址,是中国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 河姆渡遗址发掘发现的文物遗存具有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特点,为研究距今七八千年前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材料。如两次发掘出土的陶片达40万片之多,用同样的发掘面积作比较,是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所不及。又如出土的纺织工具有纺轮、绕纱棒、分径木、经轴、机刀、梭形器、骨针近10种,根据这些部件,可以复原当时的织机,其它的遗址就没有这么具体。它的文化特色主要还在稻作农业、干栏式建筑、纺织和水上交通方面。 遗址特点: ①耜耕农业。 ②干栏式建筑。 ③纺织工具。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半坡人: ①距今时间:五六千年 地点: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黄河流域)。 ②作物:小米(世界最早种植粟的),鱼,肉,蔬菜。 ③工具:磨制的石器,木制的耒耜(lei si )石刀,箭头,鱼钩,骨头制品,捕鱼工具。 ④生活:饲养动物,半地穴式房子,彩陶, 会纺线,织布,制衣。
半坡遗址出土的纺纶有什么意义
说明农耕社会时半坡人已经拥有纺织技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