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网站导航白领街,做最美丽的自己!

白领街

手机版

督察院-督察院

2023-01-07 12:04:47 出处:白领街
导读:督察院和检察院 有什么区别? 检察院和司法局有什么区别?督察院是政府部门,检察院是司法机关。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构,司法局是政府主管

督察院和检察院 有什么区别? 检察院和司法局有什么区别?

督察院是政府部门,检察院是司法机关。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构,司法局是政府主管部门。


都察院是什么官职,督察院又是什么官职?

官署名。明清两代最高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清代改以左右副都御史专为总督、巡抚的国衔(明代,都御史、副都御史都兼用作加衔),以方便其行事。至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又以六科给事中并入,因合称为科道。乾隆十三年(1748),废左佥都御史。
  都御史为都察院的长官,相当于汉、唐的御史大夫,副都御史则相当于御史中丞,佥都御史则与侍御史仿佛,三者都是主领或分领院务的长官。监察御史则为都察院直接行使监察权的骨干专职官吏。既受都察院的管辖,又可以不受都察院的统制而独立行事,有事可单独进奏天子。至于派遣充任巡按者,则代天子巡狩,权力更崇重。都御史的职权总的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具体可分:“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记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以上三项为纠弹权。“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此为监试权;“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此为司法权;“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此为临时派遣;“都御史巡抚兼军务者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事重者加总督。他如整饬、抚治、巡治、总理等项,皆因事特设。”
  《明史.职官志二》:“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奉劾......而都察院总宪纲。”


监察院和检察院有什么区别?

在法律上来讲,监察院与检察院都是国家机关,而纪委则不是,纪委只是党的内部机构,管纪律的.

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同时也是国家的公诉机关.
负责刑事案情的审查起诉与提起公诉,有时还有部分案情的侦查,比如贪污受贿犯罪.

而监察机关是国家的行政监督机关,专门监督行政官员与行政机关的,比如违纪处分.


古代的督察院是作什么用的?

都察院的“院长”都御史(监察御史) 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类似现在的纪委吧!

十三道是 浙江道、江西道、四川道、陕西道、云南道、河南道、广西道、福建道、广东道、山西道、山东道、湖广道、贵州道。


督察院行走在清代是什么意思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巡查御史是一个类似特派员性质的官,没有常设的,理论上巡查御史可以是可以从御史台的左都御使(从一品)到最低的都察院监察御史和给事中(清初正7品,雍正后正5品)出任。但被中央外派地方的进行一段时间视察的基本不是事御史台高层,所以巡查御史应该从三品到最低的给事中(正5 正7)中出现。因为正三品得右副都御史为巡抚、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兼衔,不负责都察院事务。如果是雍正以后的官基本应该是正5品


清朝时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个部门的级别和职责?

清朝时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个部门的级别和职责?

1、大理寺 级别: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职责:掌刑狱案件审理。 2、刑部 级别:“三省六部”制中的一个司法部门。 职责:刑部受理全国刑事案件,主管刑罚及监狱等政令。但若死刑案件,还须与大理寺、都察院共同审核。 3、都察院 级别:最高监察机关。 职责: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 扩展资料: 大理寺的历史沿革: 大理寺,在我国,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那个时候,被称之为廷尉。审核各地刑狱重案。汉景帝、汉哀帝、东汉末汉献帝、南朝梁武帝四次改为大理,均仍复旧。 时光荏苒,北齐的时候,廷尉正式改名为大理寺。而隋朝唐朝也都沿用这一称呼,都把廷尉称之为大理寺。大理寺中上班的人按级别被称之为:大理寺卿,大理寺少卿,大理寺丞,寺正。大理寺所断之案,须报刑部审批。 凡遇重大案件,唐制由大理寺卿与刑部尚书、侍郎会同御史中丞会审,称三司使。明、清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会审,称三法司。决狱之权三在刑部,但大理寺不同意时,可上奏圣裁。大理寺卿官秩,隋初为正三品,炀帝改从三品,唐同。 在唐时有所规定,大理寺寺丞分管中央各部门有地方各州的司法案件的复审。每位寺丞复审完毕的案件,要会同其他五位寺丞一同署名(画押)才具有法律效力。其他寺丞若有不同意见,也要在画押才具有法律效应。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古代,我国的刑法法律已经很健全了。大理寺已经具备最高人民法院的职能,对案子都可以进行复审合议。已经相当成熟,相当完善了。 明、清均正三品。可参与朝廷大政会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度并入刑部,旋复旧。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大理院。明清时期各中央司法机构的职能与隋唐时期相反,刑部负责审判,大理寺负责复核。 明清时期各中央司法机构的职能与隋唐时期相反,刑部负责审判,大理寺负责复核。大理寺于清朝改称为大理院,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民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理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刑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察院

督察主要是干什么的?

督察主要是干什么的?

督察不是监督警察的,可以去附近公安局等地找寻督察。 警务督察工作内容: 1、监督重要警务的部署、措施以及活动的组织实施情况; 2、监督重大社会活动的秩序维护和重点地区的场所治安管理的组织实施情况; 3、监督治安突发事件处置的情况; 4、监督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立案、侦查、调查、处罚和强制措施的实施情况; 5、监督治安、交通、户政、出入境等公安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6、监督警务人员使用武器、警械以及警用车辆、警用标志的情况; 7、监督公民报警、请求救助和控告申诉的处置情况; 8、监督警务人员文明值勤、文明执法和遵守警容风纪规定的情况; 9、监督组织管理和警务保障的情况; 10、监督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的其他情况。 职业要求 1、教育培训 一般要求从公安警察院校毕业,至少大专以上学历。要通过公安专业知识考试以及体能、心理素质测评和考核。通过录用主管机关组织的公共科目考试。 2、工作经验 一般要求3年以上从警经验。要有较好的职业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有较强的心理压力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督察 百度百科-警务督察

古代的都察院主要负责什么工作.古代都有什么官职.

洪武十五年设,主要职责是:监察、弹劾及建议。全国设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正七品;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官职有:左、右都御使、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清代。。。


城市管理督查室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建设局下属 城管办 ,就是所谓的城管的上级单位,你想管什么?


右都御史 左都御史哪个官位高

左都御史更高。中国是以左为尊的。


清朝的督察院是不是现在的检察院

相当于现在的纪律检查委员会。


督察院左都御史和都察院右都御史有什么区别?

督察院左都御史和都察院右都御史有什么区别?

1、职责范围不同 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都察院主管全国范围的官员核查,右都御史及右副都御史都专作总督、巡抚的加衔,通常只负责一片区域。 2、官员品级不同 古代以左为尊,左御史比右御史地位要高,左都御史满、汉各一人,均设为二品;右都御史为三品,低一品级。 3、权力范围不同 左都御史是都察院主管,只是负责对官员检举、核查;右都御史有时候还要负责地方的军政要务,民生大事、征收赋税等等。 扩展资料: 左都御史,有两项重要职能,其一为天子耳目,即所谓的言官,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风闻奏事;其二为重案会审,即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三法司就是指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清代以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其品级几经变化后定为从一品。左副都御史协理都察院事并辅佐左都御史工作,为正二品。 都察院官员做的事情,最后都要交由左都御史考核,起到监督的职权作用。不过,左都御史只能考核,而不能直接干预底下监察人员的具体做法。 右都御史为明,清两代的官职,清代为总督坐衔,凡出任总督者,例授都察院右都御史。总漕及各省巡抚,均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其应否兼兵部尚书或侍郎衔,由吏部请旨定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右都御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左都御史

都察院都事是个什么官

查到新的资料了 满洲人随清世祖入关後,因明遗制而设官署,也设都察院、六科给事中这些监察机构。 都察院的长官为左都御史,设满、汉各壹员,满员一品,汉员二品。 雍正朝定制为无论满汉,均为从一品。 监察御史增为十五道,长官为“掌印监察御史”,其官阶在顺治到乾隆时期多次升降,最高时为三品,最低时仍维持明朝的七品。 乾隆十七年定为从五品,满、汉各壹员。


督察的介绍

督察(英文Inspector of Police缩写IP),香港警察职级,该职级位于高级督察(SIP)之下,见习督察(PI)之上。属于督察级。

古代的督察院相当于现代的哪个部门?

就是现在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古代左边大于右边,所以督察院左督御史相当于检察长


古代的督察院、内阁、翰林院、顺天府、詹事府、奉天府、国子监、左右春房、钦天监,分别指

  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注:督察院的督为错别字,实为都察院。原为御史台,到明朝改称都察院,详见词条都察院或御史台。)   清左右督御史为从一品,左督御史为文职京官。
  内阁是在永乐时期建立的。   永乐虽有洪武一样独揽大权的野心和实力,但一次又一次的远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想象一下从京师到漠北运送文书的荒谬),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就应运而生。   内阁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宣德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正统末年的反复,到成化、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正德荒嬉好战不亚于隋炀,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撑着未成大乱,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1402年,刚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成立内阁,这样,一个国事咨询机构正式建立了。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每一个角落。   后来,明宣宗时期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后人猜测:明宣宗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让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久而久之,一种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现了。   我们发现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完全对称。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而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等。这样,内廷、外廷相互制约,才能确保皇帝的决策地位。但是,这也造成了内外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权夺利。   紫禁城东部的这片建筑在明代叫做文渊阁。明朝的内阁就设在这里。在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让这个紫禁城里最不起眼的房子成为声名显赫的所在。在文渊阁办公的内阁成为实际上的政务决策者。   表面上,例行的政务流程似乎并没有改变,但决策权却出现了转移。张居正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首先,当时的万历皇帝还是个孩子,张居正身为皇帝的老师,很容易影响皇帝的决策。   再者,万历的“批红”是在司礼监冯保指导下完成,而冯保跟张居正关系密切。   张居正把自己的意见授意他人,写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拟”赞同。幼年皇帝的批红自然毫无问题。   就这样,大臣的“奏章”,阁臣的“票拟”,皇帝的 “批红”,由张居正一手操控,达到空前一致。他的新政也就毫无障碍地顺利推进。 自明初以来,明朝的政务中心就在紫禁城这几个地方转换,权力的交替,左右着明朝的国运。宫闱重重之中、争权夺权的阴谋时有发生。   通过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    至今人们称呼各国处理国家政务的最高行政机构,仍多按此习惯称为内阁。内阁一词已成为政府首脑部门的代称。
  翰林即文翰之林,意犹文苑。翰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文学家扬雄的《长杨赋》。而以其名官,则始于唐代。   唐代 翰林院
  翰林院是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初唐玄宗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后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为待诏。起草诏制本是中书舍人的专职,但唐玄宗感到中书舍人草拟诏制的制度难以保守机密和应付急需,乃一度挑选擅长文学的亲信官员充翰林院待诏 ,以备起草急诏( 兼撰拟诗文 ) 。开元二十六年(738),又另建翰林学士院,专供草拟诏制者居住,供职者称翰林学士(简称学士),本身无秩品 。初置时并无员额,后来依照中书舍人之例,置学士六人,择其中资历深者一人为承旨。安史之乱以后,军事频繁,翰林学士地位愈来愈重要,不但在草拟诏制方面分割了中书舍人之权,也在参谋密计方面分割了宰相之权。唐宪宗以后,翰林学士承旨往往晋升为宰相。学士院设置之后,与中书舍人院有了明确分工 。学士所起草的是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称为内制;中书舍人所起草的则是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称为外制。学士院有两名由宦官充任的学士院使(或称翰林院使),在皇帝与翰林学士间起传达联系的作用 ,在政治上 有很大影响 。后晋天福五年(940)曾宣布废除翰林学士,将草拟诏制之权归还中书舍人,但不久又恢复。   宋代   宋沿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有时亦称翰林院。翰林学士实际上充当皇帝顾问,很多宰相都从翰林学士中选拔。北宋前期的翰林学士,亦无秩品。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员,正三品,并且不任其他官职,专司草拟内制之职,例带知制诰衔。由于唐代学士院自翰林院分出,故宋代有时亦称学士院为翰林院。宋代另有专掌艺学供奉之事的翰林院,但与学士院的翰林院无关。西夏设翰林学士院,官员有学士等。辽北面官中有翰林院,掌汉文文书及刑狱诸事,长官为翰林学士及翰林学士承旨等。金天德三年(1151),置翰林学士院,设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等,掌起草诏书等事。 翰林院
  西夏、辽、金、元   西夏国曾设有翰林学士院,官员有学士等;辽朝南面官中有翰林院,掌汉文文书及刑狱诸事,长官为翰林学士及翰林学士承旨等;金朝置翰林学士院,设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等,掌草诏等事;元朝设翰林兼国史院及蒙古翰林院,官员与金代同,分掌制诰文字、纂修国史及译写文字。   明代   明代是翰林院长足发展的黄金时期。将前代之翰林学士院正式定名为翰林院,而与杂流诸如方术伎艺等供奉之事脱离干系。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皇帝顾问,主官为翰林学士,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编修、检讨等官,另有作为翰林官预备资格的庶吉士。明代将翰林院定为五品衙门,翰林官品秩甚低,却被视为清贵之选。翰林若得入直文渊阁参与机密,则更是贵极人臣。明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铭》:“赐进士、通议大夫、协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纂修先朝实录记注起居管理六曹章奏、较内书文华殿展书诰勅撰文、前右春坊右谕德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经筵讲官、通家乡眷生王铎顿首拜书丹”。   清代   清因明制,设翰林院。置掌院学士两人,满、汉各一人,从二品。清掌院学士无文学撰述之责,是侍读学士以下诸官的名义长官,与唐宋之翰林学士有所不同。但仕为翰林官者不仅升迁较他官为易,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为之,因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多蒙优待厚遇 。
  顺天府由于是首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所以府尹的职位特别显赫,品级为正三品,高出一般的知府二至三级,由尚书、侍郎级大臣兼管。正三品衙门用铜印,惟顺天府用银印,位同封疆大吏的总督、巡抚。顺天府所领二十四县虽然在直隶总督辖区内,但府尹和总督不存在隶属关系。但北京城垣之外的地区由直隶总督衙门和顺天府衙门“双重领导”,大的举措要会衙办理。北京城垣之内,直隶总督无权过问。?   清代北京城区行政管理体制最大的特点是满汉分城而居,分城而治。“旗人”均住在内城和西郊三大营,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在外城。外城分为五城十坊,故时人有“内八旗外五城”之说。
  詹事府是掌管皇后,太子家族(东宫)事务的机构
  奉天府
  成立
  1644年(清·顺治元年)清政府迁都北京,盛京城成为清朝政府的“陪都重镇。”政治地位下降,经济地位上升。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盛京城设立奉天府(奉天将军),从此,沈阳又有奉天之称。
  辖区
  光绪32年(1906年)8月,从新民府、辽阳州、海城县分划出部分地区,设置了阿斯牛录镇(今辽中镇);不久,又将承德县西南境划入,建立了辽中县,归奉天府管辖。清末府治承德、兴仁(今辽宁省沈阳市)。下辖:承德(今辽宁省沈阳市东部)、兴仁(今辽宁省沈阳市西部)、开源(今辽宁省开远市)、铁岭(今辽宁省铁岭市)、海城(今辽宁省海城市)、盖平(今辽宁省盖州市)6县;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复州(今辽宁省瓦房店市复州湾镇)、金州(今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3散州;营口(今辽宁省营口市)1散厅。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于是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清时非常重视官员的品级.当时官员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不能列入九品以内的,叫做未入流.正五品 左右春房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知州
  钦天监

  官署名。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秦、汉至南朝,太常所属有太史令掌天时星历。隋秘书省所属有太史曹,炀帝改曹为监。唐初,改太史监为太史局,嗣曾数度改称秘书阁、浑天监察院、浑仪监,或属秘书省。开元十四年(726),复为太史局,属秘书省。乾元元年(758),改称司天台。五代与宋初称司天监,元丰改制后改太史局。辽南面官有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属秘书监。元有太史院,与司天监,回回司天监并置。
  明初沿置司天监、回回司天监,旋改称钦天监,有监正、监副等官,末年有西洋传教士参加工作。清沿明制,有管理监事王大臣为长官,监工、监副等官满、汉并用,并有西洋传教士参加。乾隆初曾定监副以满、汉、西洋分用。后在华西人或归或死,遂不用外人入官。


左右春房是什么样的官职

  1 【大清朝官员等级】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中国古代官职系统明列

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 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 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 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 各部郎中 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 千户
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 御使 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 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 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 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 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 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 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赞礼郎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 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 县丞 士县丞 四氏学录 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 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以下是军阶,共三等九级十四阶
上等:
1、陆军正都统:任总统官。从一品,秩视提督。
2、陆军副都统:任统制官。正二品,秩视总兵。
3、陆军协都统:任统领官,总参谋官,炮队协领官。从二品,秩视副将。
中等:
4、陆军正参领:任统带官,正参谋官,工队参领官,总军械官,护军官;
陆军同正参领:任总军需官,总理医官,总执法官。正三品,秩视参将。
5、陆军副参领:任教练官,一等参谋官,正军械官,中军官;
陆军同副参领:任正军需官,正军医官,正执法官,总马医官,一等书记官。
从三品,秩视游击。
6、陆军协参领:任管带官,二等参谋官,副军械官,参军官;
陆军同协参领:任副军需官,副军医官,正马医官,二等书记官。 正四品,秩视都司。
下等:
7、陆军正军校:任督队官,队官,三等参谋官,查马长,军械长,执事官;
陆军同正军校:任军需长,军医长,稽查官,军乐队官,副马医官,三等书记官。
正五品,秩视守备。
8、陆军副军校:任排长,掌旗官;
陆军同副军校:任司事生,医生,司号官,军乐排长,马医长,书记长。
正六品,秩视千总。
9、陆军协军校:任司务长;
陆军同协军校:任司号长,医生,司书生。正七品,秩视把总。


博客网版权所有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本文转摘自『IT学习者』http://www.itlearner.com/article/2005/2604.shtml
参考资料:http://www.itlearner.com/article/2005/2604.shtml


古代宫廷内的职位,等级,最好具体一点。

古代宫廷内的职位,等级,最好具体一点。

唐代宫廷设六局一司,分别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六局和宫正司。具体职位与品级如下: 一、尚宫职,掌导引中宫,总司记、司言、司簿、司闱四司之官属。凡六尚书物出纳文簿,皆印署之。司记掌印,凡宫内诸司簿书出入目录,审而付行焉。典记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言掌宣传启奏。司簿掌宫人名簿廪赐。司闱掌宫闱管籥。 1、尚宫二人,正五品。 2、司记二人,正六品。典记二人,正七品。掌记二人,正八品。女史六人。 3、司言二人,正七品。典言二人,正八品。掌言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 4、司簿二人,正六品。典簿二人,正七品。掌簿二人,正八品。女史六人。 5、司闱六人,正六品。典闱六人,正七品。掌闱六人,正八品。女史四人。 二、尚仪之职,掌礼仪起居,总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四司之官属。司籍掌四部经籍、笔札几案。司东掌率乐人习乐,陈悬、拊击、进退。司宾掌宾客朝见、宴会赏赐。司赞掌朝见宴会赞相。 1、尚仪二人,正五品。 2、司籍二人,正六品。典籍二人,正七品。掌籍二人,正八品。女史十人, 3、司乐四人,正六品。典乐四人,正七品。掌乐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 4、司宾二人,正六品。典宾二人,正七品。掌宾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 5、司赞二人,正六品。典赞二人,正六品。掌赞二人,正六品。女史二人。 三、尚服之职,掌供内服用采章之数,总司宝、司衣、司饰、司仗四司之官属。司宝掌瑞宝、符契、图籍。司衣掌衣服首饰。司饰掌膏沐巾栉。司仗掌羽仪仗卫。 1、尚服二人,正五品。 2、司宝二人,正六品。典宝二人,正七品。 掌宝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 3、司衣二人,正六品。典衣二人,正七品。掌衣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 4、司饰二人,正六品。典饰二人,正七品。掌饰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 5、司仗二人,正六品。典仗二人,正七品。掌仗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 四、尚食之职,掌供膳羞品齐之数,总司膳、司酝、司药、司饎四司之官属。凡进食,先尝之。司膳掌制烹煎和。司酝掌酒醴枌饮。司药掌方药。司饎掌给宫人廪饩饭食、薪炭。 1、尚食二人,正五品。 2、司膳四人,正六品。典膳四人,正七品。掌膳四人,正八品。女史四人。 3、司酝二人,正七品。典酝二人,正七品。掌酝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 4、司药二人,正六品。典药二人,正七品。掌药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 5、司饎二人,正六品。典饎二人,正七品。掌饎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 五、尚寝之职,掌燕寝进御之次序,总司设、司舆、司苑、司灯四司之官属。司设掌帏帐茵席、扫洒张设。司舆掌舆辇伞扇羽仪。司苑掌园苑种植蔬果。司灯掌灯烛。 1、尚寝二人,正五品。 2、司设二人,正六品。典设二人,正七品。掌设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 3、司舆二人,正六品。典舆二人,正七品。掌舆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 4、司苑二人,正六品。典苑二人,正七品。掌苑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 5、司灯二人,正六品。典灯二人,正七品。掌灯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 六、尚功之职,掌女功之程课,总司制、司珍、司彩、司计四司之官属。司制掌衣服裁缝。司珍掌宝货。司彩掌缯锦丝枲之事。司计掌支度衣服、饮食、薪炭。 1、尚功二人,正五品。 2、司制二人,正六品。典制二人,正七品。掌制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 3、司珍二人,正六品。典珍二人,正七品。掌珍二人,正八品。女史六人。 4、司彩二人,正六品。典彩二人,正七品。掌彩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 5、司计二人,正六品。典计二人,正七品。掌计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 七、宫正之职,掌戒令、纠禁、谪罚之事。司正、典正佐之。 1、宫正一人,正五品。 2、司正二人,正六品。典正二人,正七品。女史四人。 此外,唐朝又有文学馆,女官中有文学者为学士,执掌教习妃嫔、宫人文化书算等。 扩展资料 宫廷女官制度: 最早有关女官的记载始于《周礼》,《周礼·天官》中,除天子后体同天子,夫人于后犹三公之于王,坐而论妇礼,不能作官看待外,其他九嫔以下既是王的嫔妾,也是执掌各方面的女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女御四德,并在各种礼仪中赞助天子后,世妇掌祭礼、宾客、丧纪之事,帅女官涤溉,女御掌御叙王之燕寝,以岁时献女功,同时又是各种仪式中世妇的助手。 此外还有女祝拿后宫祭祀、祷祠以及有关鬼神之事。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是王后内治的辅助和秘书。另外,在宫内的服务机构中,在宦官的领导下,还有女酒、女浆、女醢、女篣、女醯、女盐、女幂等,这些都是从事具体工作的宫中最低级的宫职人员了。 秦汉自夫人以下设有设嫔、世妇、女御等名目,也未言及女官。但《隋书》叙述女官设置时,说是“采汉、晋旧仪”,可见汉、晋后官是有女官制度的,但因史官言之不详,只能存而不论。见于记藏,将宫中女官(又称宫官、女职)与嫔御(即内宫)加以区别,另立系统的是北魏孝文帝之时。 女官主管宫中具体事务,其职秩与外官相对。最高领导人内司,官比尚书令。其次是作司、大监、女侍中,官比二品。其三是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等,官比三品。其四是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官比四品。最下一等是青衣、女酒、女饷、女食、奚官女奴,官比五品。 隋文帝时,置六尚、六司、六典,递相统摄,以掌后宫掖廷事务。隋炀帝加以改制,使与外廷尚书省相类似,设六尚局管二十四司。唐承隋制,设置六尚二十四司及宫正司,集中国古代女官制度之大成,嗣后宋金明三代女官制度都是在唐制基础上损益而成。另外,唐代皇太子所居东宫也设置有司闺,司则,司馔等三司九掌女官。五代十国时期,部分政权也设女官。 明代洪武年间,经多次改定后,完全依照唐代制度设置女官。但永乐之后,女官职掌多为宦官衙门侵夺,女官制度虽存但职员多缺。清顺治十五年,拟定女官制度: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依照明朝制度,设置六局一司,但议定而未行,宫女由内务府管理,故中国古代女官制度至清代而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女官

古代官员的等级和称谓?

古代官员的等级和称谓?

古代官位即古代官职,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中央官职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地方官职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 古代官位等级: 皇帝: 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在我国皇帝的称号始于秦始皇。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 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 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 各部院尚书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 都统 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各部院左右侍郎 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 八旗护军统领 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 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 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 宗人府丞 通政使司通政使 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 奉天府府尹 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 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 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 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 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 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 五旗参领、协领 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 大理寺少卿 詹事府少詹事 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 鸿胪寺卿 都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 奉天府丞 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 云麾使 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 贝勒府司仪长 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 指挥佥事 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 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 土知府 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 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 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 通政司参议 光禄寺少卿 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 各部郎中 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 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 治仪正 步军副尉、步军校 监守信礮官 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 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 鸿胪寺少卿 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 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 土知州 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 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 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 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 河营协办守备 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 左右春坊中允 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 大理寺左右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丞 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 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 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 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 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 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 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 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 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 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 大理寺左右评事 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 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 太常寺满洲读祝官 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 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 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 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 安抚使司佥事 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 銮仪卫经历 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 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 国子监博士、助教 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文职外官:京府经历 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 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 五经博士 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 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 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 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 按察司知事、府经历 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 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 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 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 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 钦天监监侯、司书 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 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 满洲孔目 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 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 刑部司狱 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 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 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 都察院库使 礼部铸印局大使 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 关大使 府检校 长官司吏目 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 驿丞、土驿丞 河泊所所官 牐官 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 土舍、土目 扩展资料: 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官职等级

督察院与检察院一样吗?

类似。 都察院,明清时期官署名, 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亦称“三司会审”。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明代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为最高监察机关。 清代改以左右副都御史专为总督、巡抚的国衔(明代,都御史、副都御史都兼用作加衔),以方便其行事。至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又以六科给事中并入。乾隆十三年(1748),废左佥都御史。清代都察院是法纪监督机关,既审核死刑案件,另外参加秋审与热审,还监督百官。 作为明清监察制度的主要实施者,都察院在维护封建统治正常秩序和保障封建国家机器平稳运转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检察院是世界各国普遍设立的国家机关,人民检察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这种自上而下的排列反映了检察机关上下级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及其集中统一的特点,这与人民法院上下级之间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有显著不同。为了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检察机关必须一体化,必须具有很强的集中统一性。 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国家检察权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它对于危害国家安全案、危害公共安全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案和其他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或者免于起诉;对于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和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督察院的基本信息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注:督察院的督为错别字,实为都察院。原为御史台,到明朝改称都察院,详见词条都察院或御史台。)清左右督御史为从一品,左督御史为文职京官。

御史、御史台、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监察御史这些官到底有什么区别啊?

御史、御史台、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监察御史这些官到底有什么区别啊?

一、创建年代不同 御史:御史的创建年代是在先秦时期。 御史台:御史台的创建年代是东汉时期。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的创建年代是秦朝时期。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的创建年代是秦朝时期。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的创建年代是隋文帝开皇二年。 二、地位不同 御史:御史在唐宋为从八品,明清为正七品。 御史台:御史台的地位低于六部。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在秦汉为千石、唐朝正五品、宋朝正四品。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秦汉为副丞相,唐宋低于六部尚书。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的品级低,为七品、八品、九品。 三、职能不同 御史:御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 御史台:御史台的职能是负责监察事务。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负责监察百官,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的职能是监察和起草诏命文书。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的职能是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御史 百度百科-御史台 百度百科-御史中丞 百度百科-御史大夫 百度百科-监察御史

古代检查院是叫督察院,还是叫都察院,里面有什么官职?

都察院
都察院是明清两代最高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清代改以左右副都御史专为总督、巡抚的国衔(明代,都御史、副都御史都兼用作加衔),以方便其行事。至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又以六科给事中并入,因合称为科道。乾隆十三年(1748),废左佥都御史。
都御史为都察院的长官,相当于汉、唐的御史大夫,副都御史则相当于御史中丞,佥都御史则与侍御史仿佛,三者都是主领或分领院务的长官。监察御史则为都察院直接行使监察权的骨干专职官吏。既受都察院的管辖,又可以不受都察院的统制而独立行事,有事可单独进奏天子。至于派遣充任巡按者,则代天子巡狩,权力更崇重。都御史的职权总的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具体可分:“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记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以上三项为纠弹权。“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此为监试权;“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此为司法权;“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此为临时派遣;“都御史巡抚兼军务者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事重者加总督。他如整饬、抚治、巡治、总理等项,皆因事特设。”
《明史.职官志二》:“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奉劾......而都察院总宪纲。”


古代督察院庶吉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务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古代的 督察院左右督御史相当是现代的什么官

就是现在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古代左边大于右边,所以督察院左督御史相当于检察长


中国古代的督察司相当于欧洲的什么

不是督察司而是“都察院”,类似于欧洲国家的检察院。

“三法司”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是法纪监督机关,最高监察机关。

14世纪,法国将原先的国王诉讼代理人改称为检察官,普遍设于各级法院,一方面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对罪犯进行侦查和起诉,参与法院的审讯,另一方面代表国王对地方行政当局进行监督,成为国王在地方的耳目。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虽然与现代意义上的检察制度有一定相似之处,却无必然联系。古代监察制度承担检举犯罪、监督文武百官、审判犯罪和部分行政职权,与现代检察制度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制度的发展演变在清末被迫中止和断裂。20世纪初期的清末新政,仿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在各级审判厅附设检事局,将现代西方大陆法系的检察制度引入清末的中国。但中国古代将监察权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权力:中国古代的监察机关直接向国家的最高统治层(皇帝、君王、天子、君主)负责,不受地方行政(古代的行政包含行政和司法)长官干涉(当然这种独立是相对的);享有相对独立的地位、极大的权力和特殊保护等做法,在当前仍颇有借鉴意义。


古代督察是什么级别

不同时代不同。
汉代的督察专指西域都护,西域长史,相当于现在的新疆自治区政府主席。
唐宋两代指御史,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巡视组和监察部官员。
明代是个临时官职,相当于巡视组。
民国指警察局职员。


古代的督察院、内阁、翰林院、顺天府、詹事府、奉天府、国子监、左右春房、钦天监,分别指的是什么

督察院、内阁是明朝的 其余全是清朝官职文官官职: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有什么区别?都是几品官?

历史迷津-御史

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有什么区别?都是几品官?麻烦告诉我

古代以左为尊,左御史比右御史地位要高。最通常的意思是指,主管法律的官。一、战国时国君的侍从史官 别国使臣献国书,常由御史接受。两君相会,常由御史在旁记录,如秦、赵两君渑池之会即如 御史常服 此,见《史记·蔺相相如列传》,国君宴会群臣,常是“执法在傍,御史在后”,见《史记·滑稽列传》。封君设有性质相同的侍史。如“孟尝君侍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史记·孟尝君列传》)。战国时魏、韩等国的县令亦设御史。见《韩非子·内储说上》“卜皮为县令”条《战国策·韩策三》“安邑之御史死章”。 [编辑本段]二、为监察之官职位介绍 约自秦始。《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汉御史因职务不同有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曹魏增殿中侍御史。晋又有督运御史、符节御史、检校御史。北朝魏、齐沿设检校御史,隋改为监察御史。隋又改殿中侍御史为殿内侍御史。炀帝省殿内侍御史员数,增监察御史员数,又一度增设从九品的御史。唐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宋同。元有治书而无殿中。明、清以监察御史分道纠察,员额甚多。此外尚有分任各种任务之御史,如巡按御史(清顺治后不设)、巡漕御史等。 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明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及在御史台,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 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见《史记·滑稽列传》:“执法在傍,御史在后”,大夫置御史,见《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侍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邑宰置御史,见《战国策·韩策三》:“安邑之御史死章”。 历史变化御史朝服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汉朝御史统归御史台领导,按职掌分为侍御史和治书侍御史,东汉末改刺史为州牧之前,汉朝的刺史也是监察官,也是御史的一种。 三国时,曹魏于殿中省置殿中侍御史,掌记录朝廷动静,纠弹百官朝仪。 西晋,御史名目很多,开后代专门职务御史的先河,有督运御史、符节御史、检校御史等。 隋唐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与殿中、治书两侍御史并立。 明清,专设监察御史,隶都察院,另有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地方者,明称巡按、清称巡按御史,清又有御史巡行京城之制,称巡城御史,又有监察御史督察漕运,称巡漕御史等等。


清朝的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究竟有多大分别?

古代向来以左为尊,所以左字开头的官职都是比右开头的权利要大一些,左都御史负责管理的范围是全国的,而右都御史只是负责小部分区域的。


请问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区别,两职务分管什么?谁更大?

清朝设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官品皆是从一品。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负责监察弹劾官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是个虚职。


明朝左都御史大还是右都御史大?

在明朝左都督比 右都御史大.

明代设左、右都御史各一人,为都察院长官,正二品。负责监察、纠劾事务,兼管审理重大案件和考核官吏。
清代改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都察院主官,右都御史及右副都御史都专作总督、巡抚的加衔。左都御史满、汉各一人。开始时满员级别设为一品,汉员级别为二品,顺治十六年(1659年),将满汉两员均设为二品。康熙六年(1667年)升满员为一品,到康熙九年(1670年)又改为二品。到雍正八年(1730年)将满汉御史俱升从一品。




明五军都督府分中、左、右、前、后五军佥事,统辖全国各卫所。左右都督正一品,同知从一品,佥事正二品,位高责重。后各卫仅存虚名,都督亦成虚衔。


古代六部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机构相当于现在哪些机关?

六部: 1、吏部——组织部以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2、兵部——国防部、总参、总装备部、总后勤部 3、礼部——外交部,教育部 4、邢部——司法部、最高法院、检察院和公安部 5、户部——农业部、财政部、民政部 6、工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部、水利部、林业部、发改委 古代六部作用: 1、吏部:主管全国文职官吏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封勋。 2、户部:主管国家户籍、田亩、货币、各种赋税、官员俸禄。 3、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 4、兵部:主管全国武职官员、练兵、武器。 5、刑部:主管国家司法、行政。 6、工部:主管兴修水利、主要的土木建筑工程。 扩展资料 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 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省六部制度

古代的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什么机构?什么叫三司会审,其中的三司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什么机构大神们帮帮

古代的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什么机构?什么叫三司会审,其中的三司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什么机构大神们帮帮

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古代的大理寺专门负责办理朝廷各级官员犯罪及京城徒刑以上的案件。 三司会审分别是: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个部门,相对于现代的:公安局,检察院 ,法院。 三司会审是我国古代会审制度的一种,是专指由三法司以及三法司以外的某些特定的官员参与查明案件事实并进行案件审理的制度。 “三司会审”制度创设于明初洪武十七年(1384年),当时的皇帝朱元璋出于为强化专制皇权、减少冤狱数量的目的,因而下旨由三法司共同处理重大案件。 “三司会审”中的三司指的是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刑部是中央一级的审判机构,是六部中惟一具有司法权的机构。 大理寺是明代中央负责审核刑部以及在京各机构审判案件的机构,大理寺卿是全国掌管刑狱的最高长官;都察院由御史台,主要负有监管、弹劾等权。 扩展资料: 汉代以来,凡遇重大案件,由主管刑狱机关会同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共同审理。隋朝由刑部、御史台会同大理寺实行三法司会审。 唐代则实行“三司推事”制度,遇有呈报中央的申冤案件,由门下省给事中、中书省中书舍人、御史台御史等小三司审理。 重大案件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判;对于地方上未决、不便解决的重大案件,则派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大理评事充任“三司使”,前往当地审理。 明代时定制,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遇有特大案件,则由三法司会同各部尚书、通政使进行“圆审”;皇帝亲自交办的案件,由三法司会同锦衣卫审理。 清朝继承了三司会审制度,并增设热审、秋审、朝审制度。是明代在唐代三司推事基础上形成的。在审判重大、疑难案件时,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个中央司法机关会同审理,简称三司会审。 三者职权有所不同,“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以尚书和侍郎为正副长官,下设十三清吏司等。 受理地方上诉案件,审核地方重案及审理中央百官和京师地区案件,可处决流刑以下案件,但定罪后须经大理寺复核。大理寺为复核机关,以大理寺卿为长官,凡刑部、都察院审理的案件均须经其复核。都察院是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的审判和大理寺的复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司会审

古代的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机构呢?

“大理寺”从字面意思来看像是出家修行的地方,然而并不是的,古代的大理寺相当于在现在的最高法院,主要是对刑狱案件的审理,最大的官位为大理寺卿。总得来说,在古代大理寺是最高的审判机关,主要负责朝廷官员的犯罪案件,但是所有大理寺受理过得死刑案件结果,最终还要有皇帝来决定,毕竟皇权才是至高无上的。 在古代如果遇到重大的案件,往往都会执行三司会审,即大理寺、刑部、御史。但是最后的裁决权利在刑部的手中,如果不满意裁决结果的话,就要上报给皇帝,由皇帝来解决。能够被大理寺审查的人大多都不是一般的官员。 每个朝代大理寺的制度都是不一样的,大理寺的本职工作就是负责全国各地案件的审核,所以工作并不轻松。刚开始还没有出现大理寺的时候,有些地方官员的司法权利过大,手握生杀大权,导致有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利使得冤假错案不断发生,后来为了减少这些案件的发生才在各个地方都建立了大理寺,专门负责审核各个案件。 对于刑部裁决的不合理的案件,而且大理寺对对结果不同意的话还有驳回的权利,一旦驳回,案件就会送到皇帝那里,由皇帝亲自受理裁决。大理寺是从南北朝北齐时期开始设立的,但是在元代时期并没有设立大理寺,之后到了明朝才恢复了大理寺,知道满清王朝的时候,刑部位高权重大理寺已经没有独立审判权,形同虚设。

古代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相当于现在哪些机关?

古代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相当于现在哪些机关?

吏部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户部相当于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及央行的结合体,礼部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的结合体,兵部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公检法部门的结合体。工部相当于现在建设部、水利部的结合体。 吏部 掌管天下文官(武官不归吏部管)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吏部下设四司,文选清吏司负责管理文官的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负责管理官员的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负责管理文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负责管理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户部 掌管全国田地、户籍、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也就是说掌握着整个国家的钱粮,户部尚书被人尊称为地官。户部下设的机构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户部三库(银库、缎疋库、颜料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 礼部 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下设四司,仪制清吏司负责管理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务;祠祭清吏司负责管理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负责管理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负责管理筵飨廪饩牲牢事务。从 兵部 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值得一提的是,清朝中前期的国家常备军分八旗军和绿营军,兵部只能掌管绿营军,八旗军不在并不得管辖范围之内。 兵部下设四司,武选清吏司负责考核武职官员的品级与选补、升调、承袭、封赠诸事,并管理土司;车驾清吏司负责管理全国马政及驿传等事;职方清吏司负责管理武职官员的叙功、核过、抚恤、军旅之简阅、考察、巡防等事,并管理关禁与海禁;武库清吏司负责管理全国之兵籍、军器并武科考试之事。 刑部 掌管全国刑事案件,主管刑罚及监狱等政令。清朝刑部按省设司,共设十七个清吏司,负责管理各省刑名案件。此外,清朝还设有大理寺和都察院,前者主要职责是复核刑部准备判处死刑的案件,后者负责对审判机关、百官进行监督。 工部 掌管全国工程事务。下设四司,营缮清吏司负责管理宫室、官衙营造修缮;虞衡清吏司负责管理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铸钱;都水清吏司负责管理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官书等事;屯田清吏司负责管理陵寝修缮及核销费用,支领物料及部分税收。从职能上来看,工部相当于现在建设部、水利部的结合体。 参考资料 孔令纪.中国历代官制.济南:齐鲁书社,1993

相关阅读

我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 简谱_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 这是什么歌??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 什么意思啊意思是你在南方的阳光下,感觉仍旧很冷,像是大雪纷飞,我的北方冬天的......

督察院-督察院

督察院和检察院 有什么区别? 检察院和司法局有什么区别?督察院是政府部门,检察院是司法机关。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构,司法局是政府主管...

女孩输了让对方随便处理自己-女孩输了让对方随便处理自己,女孩,输,让,对方,随便,处理,自己

和男友打赌输了,输了任他处置,本来有必胜把握,结果真输了,怎么办?女生和男生打赌输了怎么办 坦荡一点,表现出女孩的那中风范,相信你...

青海花儿全部歌曲-青海花儿全部歌曲,青海花儿,全部,歌曲

青海花儿的歌词妹妹的山丹花儿开(推荐个)尕妹妹着大门上浪呀三浪,心儿呀跳着慌,想看我的尕妹妹桃花样呀,妹妹山丹红花开呀;听说我着尕妹妹病...

最新流行dj_最好听最流行的dj歌曲

最流行的DJ网址是多少?DJ先锋吧: KTV里最流行的DJ有那些?[慢摇]NANA~lonely [寂寞慢嗨舞曲酒吧版] wmadj-we will rock you经典慢...

大家都在找